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下·重庆月考) 文言文阅读

    赵君锡字无愧,性至孝。母亡,事父良规不违左右,夜则寝于旁。凡衾稠薄厚、衣服寒温、药石精粗、饮食旨否、栉发翦爪、整冠结带,如《内则》所载者,无不亲之。及登进士第,以亲故不愿仕。良规每出,必扶掖上下,至杂立仆御中。尝从谒文彦博,彦博异其容止,问而知之,语诸子,令视以为法。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时增诸宗院讲书教授官,而逐院自备缗钱为月馈,贫者或不能以时致,宗师辄移文督取。君锡言:“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诏悉从官给。元祐初,迁司勋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给事中。论蔡确、章惇有罪不宜复职。大河不可轻议东回,请亟罢修河司,以省邦费,宽民力。苏轼出知杭州,君锡言:“轼之文,追攀《六经》,蹈藉班马 , 知无不言。壬人畏惮,为之消缩。公论倚重,隐如长城。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不若留之在朝,用其善言则天下蒙福,听其说论则圣心开益。行其诏令则四方风动。为利博矣。”进刑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即上疏劝哲宗亲讲学,广谱问,为躬政之渐。复以吏部侍郎、天章阁待制知郑陈澶三州、河南府,徙应天。因清明出郊,具奠谒杜衍、张昪、张方平、赵概、王尧臣、蔡抗、蔡挺之茔,邀七家子孙,陪祭于侧,时人传其风义。绍圣中,贬少府少监,分司南京, , 年七十二。绍兴六年,赠徽猷阁直学士。

    (节选自《宋史·赵君锡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B . 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C . 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D . 良规没调知武强县/从韩琦大名幕府彦博/及吴充在枢管/更荐之为检详吏房文字/徙知大宗正丞/加秘阁校理/改宗正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内则》为《礼记》的第十二篇,内容为在家庭内部父子、男女所应遵行的规则。 B . 班马是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均为重要史书。 C . 卒,古人称士死为不禄,称天子死为崩,诸侯死和大夫死为薨,庶人则称死。 D . 绍兴,地名,原名越州,宋高宗赵构逃至此地,改元绍兴,文中指赵构皇帝年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君锡生性至孝,事亲细致入微。其母去世后,他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衣食住行,无不亲力亲为,甚至考中进士之后也因为父亲而没有入仕。 B . 赵君锡心地仁善,关心他人疾苦。宗院增加讲书教授官,需各院自行承担相关费用,贫穷者有时不能按时交纳。他发现后上报朝廷,改由官府付费。 C . 赵君锡正直耿介,敢于进言献策。他任给事中时,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尤其是对苏轼外任之事极力谏阻,言之凿凿,入情入理,最终说服了皇帝。 D . 赵君锡对君忠诚,为国尽心谋划。他在朝中任职时,规劝皇帝广求治国良策;认为黄河不可以轻议定东回,并奏请撤销修河司,以节省经费、宽省民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家养天下士于太学,尚不较其费,安有教育宗室令自行束惰之理。

      ②今飘然去国,邪党必谓朝廷稍厌直臣,且将乘隙复进,实系消长之机。

    5. (5) 赵君锡为什么建议让苏轼留在京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