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宝山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你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不相宜,冲突具体在哪里?

    ②答:这种心情可说是“爱之深,恨之切”。读书慢慢读进了历史,会了解民族固有的缺陷。鲁迅曾说,中国人对自己是极为呵护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我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这些年不断读书,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深入探讨历史,冷静分析,并跟现在的社会进行比勘。

    ③这个时代流行的一句话是,向前看,或者“向钱看”,这是现代人的追求,是急功近利和短视的,做事情的方法也过于理性化。而收藏古书,是回到过去,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当年我读书时流传最广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觉得生活是艺术性的,而非科学的、程序性的,否则一切毫无情趣可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应当诗意地栖居,诗意就代表着非理性、想象力,是一种美。中华民族传统上偏重于感性的东西,喜欢用夸张的语言形容感情,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比如李白仍旧让人热爱。

    ④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所以,科学虽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通与和谐。所以我喜欢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科学,无逻辑,但有人情。对于今天社会的法律化、条文化,我在很大程度上持保留态度。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个人偏见。

    :有一些人家里连书房都没有,根本不看任何书,你觉得这样的状态会让人有何变化?

    ⑥答:这是教育体制形成的,不能怪大众,大众是可以引导的。读书无用的价值观是社会风气使然。所有口号都是要学好数理化,都是用理工代替人文。而人文精神是社会润滑剂,让社会平衡。什么叫有用?“有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因为这样,所以那样”构成我们社会普遍的句式,没有不为什么而做的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社会,是教育的失败。所谓的培养“有用人才”,事实上是培养“有用奴才”的一个方式,因此产生不了真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用”的工作机器和政客。

    :也有人提过,如果书读得太多,会被观点和概念包围及束缚,知性的头脑容易自我封闭。

    ⑧答:我不这样认为。一开始形不成体系是必然的,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在读各种书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世界观。刚开始,读什么都相信,都觉得有道理。不久后看到相反的观点,几经反复会慢慢产生疑问——究竟谁说的是对的?进而形成观念。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你会重新审视,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会读书了。换句话讲,人读书需要升华,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始终处于为读而读的层面,就是不会读书。比如学习写作,什么时候可以撇开情节看结构,就说明升华了,这个过程别人教不会,也绝对不是写作班能够培养出来的,而需要自己的历练及悟性。悟性没办法改变,但历练可以。

    :长期以来藏书、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是让你更开放,还是有所封闭?

    ⑩答: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小时候看电影,里面有坏人、好人,那个时代是两分法,一切都非黑即白。长大之后随着读书,慢慢明白了客观性,觉得大多数人是介于好和坏之间的,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我们缺乏客观的教育,但通过读书,会逐渐明白这一点。读书越多,越能客观看待社会,古人云,读书使人明智,明智二字就代表着客观;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平和意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

    注:节选自《古书之美》,被采访者是古书收藏者韦力。

    1. (1) 第②段“红肿之处艳若桃花”在文中的意思是:
    2. (2) 下列观点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 读书使人认识历史更加深刻。 B . 读书使人更加感性有想象力。 C . 读书太多使人思想受到束缚。 D . 读书使人明辨好人还是坏人。
    3. (3) 下面哪一项不能说明被采访者是一个理性批判者。(  )
      A . 被采访者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 B . 被采访者不满于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和短视。 C . 被采访者不满于今天社会法律化、条文化。 D . 被采访者认为读书让他心态更加平和开放。
    4. (4) 阅读第⑨⑩段,你认为被采访者的回答是否充分?请说明理由。
    5. (5) 举例分析采访者提问的逻辑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