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宝山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性恶

    《荀子》

    ①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 , 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注】①文理,即礼法。 ②从,“纵”。放纵。下同。③道,同“导”。④枸,“钩”,弯曲。檃(yin)栝,矫揉弯曲的木材使之变直的工具。烝,同“蒸”。矫,矫直。⑤砻(lóng),磨。厉,“砺”。⑥险,邪。 ⑦扰化,驯服教化。⑧道,蹈,实践。

    1. (1) “伪”本义就是“人为”,可以拆解来合成字义。找出下面与之相同的一项(  )。
      A . B . C . D .
    2. (2) 阅读第②段,下列判断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 . 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性情。 B . 顺从人的性情就会产生争夺、违背礼制、产生暴乱。 C . 通过学习文化使人们学会言辞表达、合乎行文思路。 D . 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变得善良。
    3. (3)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画线句说理方面的作用。
    4. (4) 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有仁义礼智四端。请评价这两种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