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衡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赞学

    王符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圣人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

    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夫瑚簋之器,朝祭之服,其始也乃山野之木、蚕茧之丝耳。使巧倕加绳墨而制之以斤斧,女工加五色而制之以机杼,则皆成宗庙之器、黼黻之章,可羞于鬼神,可御于王公。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问,而以显父母也。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当世学士 , 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玷精,贫者则以乏易计,或以丧乱期其年岁,此其所以逮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而成名立绩,德音令问不已者,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是故造父疾趋,百步而废,自托乘舆,坐致千里;水师泛轴,解维则溺,自托舟楫,坐济江河。是故君子者,性非绝世,善自托于物也。

    人之情性,未能相百,而其明智,有相万也。此非其真性之材也,必有假以致之也。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此则道之明也,而君子能假之以自彰尔。

    夫是故道之于心也,犹火之于人目也。中阱深室,幽黑无见,及设盛烛,则百物彰矣。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是故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典者,经也,先圣之所制。先圣得道之精者,以行其身,欲贤人自勉以入于道。故圣人之制经以遗后贤也,譬犹巧倕之为规矩准绳以遗后工也。

    (节选自《潜夫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B .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C .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D . 君子之性/未必尽照及学也/聪明无蔽/心智无滞/前纪帝王/顾定百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黼黻,原指礼服上所绣的黑白相间的花纹,又指绣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后引申为文章中的华丽辞藻。 B . 祖考,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文中的祖考是祖先、先人的意思。 C . 学士,南北朝以后司文学撰述的官员称呼。文中的学士指掌管文学的官员。 D . 君子,先秦时是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含义。这里的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即使是圣人和极有才能的人,他们的才智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B . 第2段以蚕丝加入五色制成朝祭之服为例,说明学习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C . 作者认为当世学士受到财富或贫穷的干扰,以致最终在学业上难有所成。 D . 本文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而目假之,则为己明矣。

      ②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

    5. (5) 君子为什么能建功立业,美德声誉流传四方?根据文中内容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