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日,在兰州召开的草业航天育种专题研讨会上,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的中天1号紫花苜蓿草种备受关注。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利用航天器搭载生物材料在宇宙环境强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的共同作用下,空间诱变产生基因组水平上的变异,返回地面后经过至少4代地面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材料、新种质,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与常规地面辐射育种突变相比,航天搭载空间诱变产生的突变材料具有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明显优势。它由此成为物理辐射育种的延伸、传统育种手段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产业化推广创造经济效益2000亿元以上。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在历次载人航天工程飞行试验任务中,利用神舟飞船及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搭载作物种子和植物材料开展空间诱变实验,经过多年科研和地面选育后,通过国审和省审的航天育种新品种超过200个。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的历次飞行任务都搭载了航天育种生物类试验载荷。神舟八号为了验证高等植物在空间环境下的开花结实过程,设计搭载了《番茄试管苗空间开花结实》实验装置,8个番茄蓓蕾5株开花结果,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进行了高等植物培养实验,首次在空间上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为未来建立以植物为基础的空间生命生态系统和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依据,这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

    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华南农业大学成功地在普感稻瘟病的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和“中二软占”中诱变和创制出一批抗病乃至对病害达到免疫的新种质。科学家利用这些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出更为优质丰产高抗稻瘟病的新品种。

    航天搭载空间诱变技术还在其他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和蔬菜水果等品类上获得了成功的应用,涌现出的新品种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和实效。

    (摘编自经济日报2020年09月02日《我国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材料二:

    我国早在1987年8月5日便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开启了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在海南航天育种中心,育苗温室里繁育的“太空蝴蝶兰”正在盛放。种植基地里还有一大批经历过“太空旅行”的太空种子繁育出来的蔬菜,如太空番茄、太空黄瓜等,目前已成熟即将采摘。

    太空育种也叫空间诱变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它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通过航天器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返回地面后再经过至少4代选育,筛选出携带新性状的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

    太空育种对优质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育种时间会大大缩短,我们对国外种子的一些依赖性就会降低,能提高我们国家种质资源安全。

    2013年以来,海南航天育种中心从128个航天引种实验中,筛选出21个适合海南气候、土壤的航天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培育种植,并在海南部分市县及岛外多个省市进行了推广种植。

    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包括瓜果蔬菜,包括一些粮食作物都是安全的,它一般在抗病性上都会有很大提高,产量一般都有20%~50%以上的增长,更耐寒,更耐盐碱,而且它在口感和营养成分上也有些改变。

    自1987年以来,我国共开展了30余次植物种子、菌种、试管苗的搭载升空试验,培育出近千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

    (摘编自央视网2022年3月24日《太空育种成果丰硕 品种繁多融入百姓生活》)

    材料三: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也正是因为如此,航天育种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并不容乐观。

    从航天育种的发展历史来看,航天育种一直不是航天飞行的主要任务,而是在保证其他任务成功的前提下,“顺便”搭载一下航天育种材料,我国仅在2006年发射了世界上唯一一颗专门用于航天育种的卫星“实践八号”。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航天育种空间搭载机制。

    目前我国航天育种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有的企业或者研究机构不管有没有力量和条件,“赶时髦”进行航天搭载,低估了航天育种工作的难度,选择搭载的农作物品种和材料素质不够高,导致经卫星搭载诱变后,又经历四五年定向选择后育成的品种在产量、品质上缺乏竞争力,选育不出好的种质材料,在生产上难以推广,大大浪费了资源。

    航天育种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航天育种企业,仔细探究发现,部分企业打着“航天育种”的幌子进行炒作,他们从国内外找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品种,贴上“航天育种”的标签,利用老百姓对“航天品质”的信赖,从中获利,这些企业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

    因此,就航天育种业的未来而言,中国的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长期不断地努力,让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百姓生活、社会发展服务。

    (摘编自多国丽《一粒种子的太空之旅》)

    1. (1) 下列关于“航天育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航天育种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新途径。科学家利用该项技术能最终培育出遗传稳定、品质优良的新品系、新品种。 B . 航天育种具有明显的优势,成活率高、变异频率高、突变幅度大、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农业创新和生产技术水平。 C . 太空育种对农业品种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它能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更多的一些新品种,并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D . 航天育种是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不可能一投资就赚钱;而且工作难度大,品质难以保证。航天育种产业发展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2. (2) 下列关于中国航天育种事业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太空育种的探索之旅始于1987年8月5日首次将水稻、辣椒等农作物送上太空,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太空育种的成果已经悄然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 B . 太空育种在我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除粮食、蔬菜、水果、油料等农作物品种外,还创制出林草花卉、中草药新品种和制药、酿酒等微生物新菌种。 C . 神舟八号在国际首次实现了太空空间植物开花结果。天宫二号在我国首次成功进行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空间诱变育种技术,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了切实的收益。 D . 太空育种是我国主要的航天任务之一,太空育种的所有的农作物都是安全的,抗病性好、产量高,更耐寒,更耐盐碱。因而是我国粮食安全和种质资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3. (3) 结合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航天育种产业投资周期长,难以获得收益。我国航天育种事业很难发展起来。 B . 我国进行航天育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目前我国航天育种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龙头企业,航天育种产业的未来不容乐观。 C . 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存在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品牌自身的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航天育种的声誉,制约了航天育种产业的发展。 D . 我们现在吃到的优质蔬菜瓜果全都是航天育种的产物,我国的航天育种产业未来可期。
    4. (4) 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请给“航天育种”下一个定义。
    5.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中国航天育种事业在未来发展中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简要概括其中三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