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年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有三百多片同医学有关。 1973 年,在河北藁城商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三十多粒供药用的桃仁和郁李仁。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古代医学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东晋名医葛洪著有《肘后备急方》,唐朝名医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宋朝名医唐慎微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明朝名医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中国古代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科、五官科、传染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药物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养生保健学等方面更是特色鲜明。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医史书写进一步发展,开始了对“医宗”的建构。医宗的编纂不是单纯的对经典医籍进行注解或重编,而在于通过综合百家、集合众长来构建共同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习医与行医者所通用。
书籍 | 作者 | 简介 |
《医宗必读》(刊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 | 李中梓 | 全书10卷,从理、法、方、药诸方面阐释其治疗手段和经验,内容系统规范。 |
《医宗说约》(刊刻于清康熙元年) | 蒋示吉 | 全书仅有6卷,书中将深奥的中医理论、繁杂的治疗手法、诸多的方药均编写成简易歌诀,通俗懂易,形象生动,方便记诵。 |
《御纂医宗金鉴》(刊刻于清乾隆七年) | 吴谦 | 全书 90 卷,由乾隆皇帝钦定并书写书名,内容全面系统,作为官修医书,去其繁杂,统一各家学说,使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知识趋于规范化。该书将医家经典的解释权掌握在帝王之手,将医道等小技也与主流文化一样纳入到“大一统”的文化中。 |
——摘编自冯玉荣《医学的正典化与大众化:明清之际的儒医与“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