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广陵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 , 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非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________;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________;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________。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B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C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D .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以及对文本空缺处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干戚”指盾和斧,与陶渊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中的“干戚”意义相同。 B . “制雅颂之声以道之”的“道”与屈原《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不同。 C . 如果把“亲”、“顺”、“敬”三个字填入文本空缺处,依次应该是“敬”、“亲”、“顺”。 D . “婴”,会意,从“女”,“賏”,本义是女性颈饰,引申为“缠绕”,文中解释为“触犯”。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听音乐会让人们弃其从事,对民不利,对国不利。 B . 荀子在《乐论》中的很多观点与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C . 荀子的《乐论》从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等角度批驳了墨子《非乐》中的部分观点。 D . 墨子、荀子对于音乐的论述,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便于其政治主张的贯彻执行,各有各的道理。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5. (5) 选文中墨子认为“为乐非也”,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