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淮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为赵合从 , 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套,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 , 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B .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C .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D . 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B . 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 . 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 D . 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均译为“边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 B . 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众多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 C . 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导致魏国最先灭亡。 D . 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

      ②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5. (5) 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游说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