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云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规划》提出,重点围绕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方向,推出一批新一代农业生物产品。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

    此外,《规划》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等方向,构建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中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以农业秸秆为例,中国一年通过农业生产要产生近9亿吨的农业秸秆,每年除了各种利用之外,还要剩余2亿吨的农业秸秆,按现在相对比较可靠的转化率来看,这2亿吨的农业秸秆就可以生产4000万吨的生物乙醇,相当于4000万吨汽油。

    (摘编自平凡《生物农业保障粮食供应,生物能源推动低碳转型》)

    材料二:

    生物农业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作物品种和农产品性能,维持农业系统良好生产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以生物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有助于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我国保存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在作物耐逆、养分高效利用等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着力提升良种培育、生产加工、推广应用等能力,积极推进高抗优质玉米、大豆粮食作物,开展优质生猪、白羽肉鸡、奶牛等禽畜和水产品良种攻关及科学饲养,推进绿色智慧种养和农业转型升级,能更好保障粮食、肉蛋奶、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

    发展生物农业,有利于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更好落实“大食物观”。一方面,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工合成淀粉”“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能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健康化、个性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我国拥有大量的盐碱、酸化、干旱等边际土地资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推动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地力恢复提升,筛选培育适宜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助于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实现保质量、保多样。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农业的有利条件。深度挖掘利用生物资源,重视生物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加快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一定能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摘编自储成才《推动生物农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近日,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

    据介绍,条锈菌是一种活体营养寄生的真菌,须依赖活体小麦才能生存。小麦条锈病是气传性的真菌病害,具有易传播流行特性,是小麦头号重大生物灾害,在全世界小麦种植区均有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该项科研成果打破了目前小麦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种的传统思路,丰富了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基因类型,开辟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摘编自龚仕建《科研团队发现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

    1. (1) 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关乎生物农业,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顶层设计。 B . 生物农业是包括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在内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C . 作为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物产业体系最齐全的国家,我国具备发展生物农业的条件。 D . 我国植物免疫团队发现了小麦条锈病感病基因,该科研成果开辟了小麦生物育种新途径。
    3. (3) 我国大力发展生物农业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