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福清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

    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释:①质:通“贽”,信物,朝见君主的礼器。②絜: 用绳度量围长。③翦:和下文的“寇”都是砍伐的意思。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B .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C .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D . 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粢盛,“黍稷日粢,在器曰盛”,是指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 B . 牲杀,是指畜牧和田猎得来的牺牲。 C . 栎社树,是指被拜为神灵的栎树。其中,栎为树名,社为谷神。 D . 文木,可用之木,与“散木”相对。散木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古之君子仕”的观点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一强调入仕的基础在于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传统儒家“入仕观”基本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B . 孟子将入仕喻为农夫耒耜不可须臾分离,来强调“古之君子仕”,将不遵循正道而从政做官比喻成穿洞挖缝这类行为,来强调入仕“必由其道”。 C . “观者如市”、匠石弟子慨叹“未尝见材如此其美”,这是对栎社树充分实现其自然性的一种大美的赞赏;“匠石不肯视,行不辍”,这是对其无功无用的不屑一顾。 D . 栎社树的“无所可用”是其自身努力探寻的结果。以易沉于水拒绝成为舟船,以速朽拒绝成为棺椁,以易遭虫蛀拒绝作为梁柱,这些都是栎社树长久探寻所得的种种拒绝方式。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②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5. (5) 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