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上·涡阳月考) 阅读

    材料一:

    古人云,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写字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识字本身。 字是“门面”,一手好字,受益一生。本着更好地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选拔书法俊才的初心,安徽省将举办首届中小学生优秀古诗词硬笔书写大赛活动。

    (摘编自2020年10月21日“安徽网”)

    材料二:

    如今,人们走进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法展,但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普通人和书法爱好者经常会有“为什么书法家越来越多,字却越来越看不明白”的困惑。书法的美学标准发生变化了吗?“社会上书法的‘失范’,根本原因是书法教育的缺失。”书法课取消后,大多数人连书法知识和审关常识都没有,千百年沿袭的传统虽然没有断裂,但也岌岌可危。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刘涛介绍,在古代社会,文字书写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并无泾渭分明的界限。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稿》,当时不过是信笔写下的文章,经意于文,无心于书,却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毛笔书法贵在“气韵生动”。书写有“法”,法是千百年来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用笔技法与书写规则,书写有“道”它表现着书写者优雅从容的心灵。书法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密码,在笔势流动中,书法之美与诗文心性相通。涵养着国人的品格。圆,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其线条中锋用笔,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涩,不浮滑,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笔迟涩进,线条呈现出本身的力感。千百年来,书法的美学标准代代相传,虽有演变,不离其宗。当硬笔取代了毛笔,书法的间架结构、运笔方式等还有所保留,写字还是一种习惯。但是,当键盘取代了手写,远离了握笔,没有了提、按、转、折,生疏了一撇一捺,书法之美如同空中楼阁

    梁启超曾说,中国人的“写字”有四美: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表现个性的美。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也谈到“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

    (摘编自《书法的美学标准变了吗》)

    材料三 :

    “天、地、人、手、足……中国人的启蒙,大都从学写汉字开始,今天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时刻都离不开这个强大的交流工具。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患上“汉字失写症”。经常是一个字,看着认识,提笔就忘,一不小心就写成了错字、白字。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横竖撇捺的间架结构和抑扬顿挫的音调中,不仅包含丰富的语言含义,也别具东方的美感和韵律。而书写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衍生出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独特瑰宝。“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汉字不仅仅是沟通符号,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我们民族大树汲取养分的根须。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学习外语、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当然必要,但也应该守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把根留住。回望各国文字的兴衰起落,不也正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吗?在新的时代,汉字书写并非无谓之技。其背后,恰恰是民族血脉的传续,是文化自信的重塑,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强调汉字书写,并非要逆潮而动,况且每个人兴趣禀赋不一,也未必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无论国家、社会、学校还是个人,都应当有这样一种文化自觉。规范汉字使用,支持书写教育,弘扬书法文化,吸引对此感兴趣的孩子、有志之士,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自身做起,促成一个写好汉字、用好汉字的氛围,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在笔尖上重新发现汉字之美,在黑白间架中传承中华文化,这是中小学生的功课,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摘编自《在笔尖上传续中华文明》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徽省首届中小学生优秀古诗词硬笔书写大赛举办初衷是培养学生们对书法艺术的热爱,选拔优秀书法俊才。 B . 如今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各种各样的书法水平都不如人意。 C . 汉字是我们的交流工具,如今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患上“汉字失写症”。 D . 汉字承载着灿烂的华夏文明,既有丰富的语言含义,也别具东方的美感和韵律。
    2. (2)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3. (3) 结合三则材料,说说怎样才能做到“在笔尖上传续中华文明”?
    4. (4) 材料三中说“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请对下面两幅书法进行评说。

          

       王羲之行书           颜真卿楷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