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初,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1954年,中国政府派出128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参赛期间,中国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在体操、游泳、田径、足球、排球等项目培育方面获得充分经验。在亚洲,中国开启了与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越南、柬埔寨等国的体育交流,向部分国家派出了援外体育教练队伍并援建了体育设施。
——摘编自陈金山等《新中国体育事业七十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
时期 |
主要内容 |
奥运外交时期 (1979~1989年) |
重返国际奥委会,建设体育强国和“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体育,开始以“量体裁衣”的方式实施对外体育援助。 |
“主场赛事”立体化外交时期 (1990~2008年) |
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促进国际交往;参与或主办国际体育赛事。 |
公共外交时期 (2009~2012年) |
打造新型大国体育外交;打造中国特色的形象型体育外交;扩大民间体育外交。 |
“全面引领”时期 (2012年至今) |
打造中国特色体育外交新理念与新方式;创建体育式国家合作模式;构建体育人类命运共同体。 |
——摘编自刘桂海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体育外交:历程、经验与理论反思——基于“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三重视角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