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上·洛阳期中)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读书要结“果”

           ①书籍的力量,需通过阅读获取;书籍的智慧,也需通过阅读领悟。在读书过程中,有人读书喜欢走心,终有所得;有人读书只为消遣,不加思考。今天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读书?个人认为,好读书还要好结“果”。

           ②一些人受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里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影响,为 自己不认真读书找借口。陶渊明读书真的“不求甚解”吗?非也。若果真如此, 陶渊明也就不会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了。他的原话是:“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陶渊明来说,他不仅喜欢读书,在读 到与自己见解一致的书时,还喜欢做深入的思考,甚至能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是对陶渊明读书论的误解。

           ③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使读了万卷书,但若 不能做深入的思考,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累,一点真知灼见都没有,那书也就白读了。读书必须有所思考,学习而不思考,就好比植物光开花不结果,总缺少点感觉与意味。读书是一种享受,结“果”更是妙不可言的一种享受。

          ④清人袁枚直言,读书人的“光芒”是“分等级”的,博学鸿儒的“光 芒”,“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所谓 “光芒上的差距”,说到底也是“思考境界”的差距。看完一本书后,思考也 是有多重境界的。一曰“想”,想想书中讲了什么;二曰“思辨”,书中观点、事实,能否站住脚;三曰“思想”,通过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 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个高 度,但“心向往之”应成为我们读书孜孜以求的“执念”。只要读书时能有所 思考、追求结“果”,思想定会展现光芒。

          ⑤读书可“专”也可“杂”。“专”是集中突破,“杂”是突破自己原来的读书范围,开阔新知领域,为自己带来更多感悟。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都应该读。有一个时期,“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蔓延,严重影响到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这种论调必须摒弃。读书有结“果”与没结“果”是不一样的,“光芒”上更是有差异。读书不思考,读书就没有了价值与意义。

    【文本二】

           ①什么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有品质的阅读呢?我认为,那种既能增强你的人生智慧、提升你的精神境界,又能够使你获得内心愉悦的阅读,与物质利益没有直接关系的阅读,就可以列为有品质的阅读。

           ②正如不是所有的食品都于身体有益,也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有助于精神的 成长,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当我们为了以上这种既定的目的而阅读的时候, 我们所选择的读物,必然是有益于身心健康,有助于精神的提升和内心的愉悦 的。这是一种愉快的阅读,这是陶渊明所奉行的那种“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式的阅读。

           ③在这个讲究品质的时代,作为一个读书人,首先要讲究的,应该是阅读的品质;首先要追求的,应该是阅读的境界。而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不慕荣利”。只有不慕虚名,把物质上的享受看得淡一些,你才能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才能够从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称得上是一种有品质的、高境界的阅读。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阅读是人们获取书籍的力量、领悟书籍的智慧的重要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B . 文本一第③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强调读书要深入思考,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累。 C . 读书人的“光芒”与其读完书后“想、思辨、思想”等多重思考境界有关,如果能多重思考,每个人都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D . 文本二第②段将食品与阅读进行对比,阐明了读书要有所选择,这样才有益于身心的观点。 E . 两个文本在写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开头段落都通过设问的方式直接提出了观点。
    2. (2) 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 (3) 文本一的第②段和文本二的第②③段都提到了陶渊明所奉行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方式,但二者论述的观点各有侧重,为什么?请结合两个文本的写作目的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