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作者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

    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达,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节选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 . 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 . 与西欧某些画家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用照片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 . “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将观众个体的情绪可视化为几何图像,其主要目的在于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新成果。 B . 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创作,这种机械复制使艺术失去了灵韵,因此要警惕科技对艺术的过度占位甚至戕害。 C . 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融”起来的方式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 . “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可以理解为“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 (3)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 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 . “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C . 航天工作者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D .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4. (4) 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 (5) 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