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上·高台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书写的主要功能是记事、指意、表达意义。但是,发展到后来却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书法。书法也被称为“心画",画的不是客观对象,而是画心灵所感受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它在很多方面都和现代艺术的追求有很高的相似度,但却比西方现代艺术早了一千年。 文人对书法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后来便发展到将书法的笔墨引入绘画,那么绘画也不再是画 自然客体,而是画主观体验。文人画就这样顺理成章地形成了。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无论是简约古朴的甲骨文,还是气势雄浑的金文,对美的追求都是 一以贯之的。但书法成为艺术表现的语言,却形成在王羲之时期。他的《丧乱帖》的书写形式经 典地表达了他的心境和情感。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的内容: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 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

    大意是,时局动乱不堪,祖墓惨遭破坏,实在令人追思难抑,哀嚎不止,痛彻心肝。即使祖墓 修复了,我也无法赶回去凭吊,悲哀之情愈来愈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面对着纸,我泣不 成声。

    他的那种悲怆、无奈之情,在文字中表露无遗。古代强调厚 葬,给去世的家人准备好地方安葬,使他们能安享另一个世界的 生活。古代还有“祖荫"之说,祖先的安葬和陪葬的方式,对后代 有直接影响。如果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安葬 祖先,宁可暂时不安葬,也不能乱葬。这件作品也让我们再一次 看到古人的生死观,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之间的纽带,永远不会 断裂。

    王羲之不仅用文字描述了这种丧乱之际“痛贯心肝''的感 受,还用书法的形式把它呈现了出来。这件作品,字体都不平 正,轻重缓急变化很大,起始比较沉郁,越写越感到愤慨悲伤,笔走龙蛇,感情随着笔尖恣肆宣泄 而出。王羲之这件书法,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即便你不能完全辨 认出王羲之的每个字,也一样能从书法线条的轻重缓急、间架结构里,感觉到书写者速度、力度 乃至激动情绪逐步的变化。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 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 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 游行自在。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从功能性的记事、表意,转变为抒发性的、表现性的创作,这是从古代艺术向现代艺术的巨 大飞跃。书法并非中国的专利,欧洲也有哥特式的书法,此外阿拉伯书法也非常有名。但这些 书法的目的依然是表述所书写的内容,是用特定的书写规则表达某种意思和装饰性的美感。这 一点是很多美术史家从来没有谈过的,我们需要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古代艺术,才能理解这些 变化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曹星原《〈丧乱帖〉:书法如何成了艺术》)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书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追求相似度很高,却早其千余年,可将中国书法看成后者的 先声。 B .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说,书法和文人画密不可分,材料中的相关分析支持了这一说法。 C . 其他国家也有书法,但相比中国书法其实用功能和装饰意味更明显,表现功能要差一些。 D . 从《丧乱帖》的内容和王羲之的书写中,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到他面对祖坟被毁时的痛苦。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全篇征引翻译《丧乱帖》,使读者对其有完整的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文章观点。 B . 引用宗白华的话,旨在说明《丧乱帖》达到了“一气呵成、游行自在”的艺术高度。 C . 文章最后一段再次重申第一段的观点,以首尾呼应的方式,总结和强调了作者主张。 D . 最后一段引入与西方书法的对比,中西方对照的视角显示出作者的宏观文化视野。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羲之的《丧乱帖》开启了以文字的线条形态和结构表达感情的先河,成为书法艺术的 起源。 B . 《丧乱帖》中的“丧乱”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丧乱”,意思是死丧祸乱,都是指 战乱。 C . 《丧乱帖》和《兰亭集序》都涉及了死亡话题,二者表达了中国古人相同的生死观。 D . 古人借助汉字书写来呈现心情,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所写内容才能理解作者情绪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