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芜湖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辙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自元佑初,一新庶政,至是五年矣。人心已定,惟元丰旧党分布中外,多起邪说以摇撼在位,吕大防、刘挚患之,欲稍引用,平夙怨,谓之“调停”。宣仁后疑不决,辙面斥其非,复上疏曰:“亲君子,远小人,则主尊国安;疏君子,任小人,则主忧国殆。且君子小人,势同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隐退。”疏入,宣仁后命宰执读于帘前,曰:“辙疑吾君臣兼用邪正,其言极中理。”诸臣从而和之,“调停”之说遂已。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B .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C .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D . 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种多样,但名和字常常存在一定的联系。 B . “见”的意思是看见,“见”与《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的“见”字含义相同。 C . 元祐,皇帝年号,古代常用帝王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此后形成制度。 D . “以”的意思是来,“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的“以”字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辙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殿试制科策问,苏辙对官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他的策问试卷引起了较大争议。 B . 王安石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王安石拿出《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说了其不足之处,后来他的竭力陈说惹怒了王安石。 C . 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而苏辙反对立即改变科举条例。 D . 元丰年间的旧党常常兴起邪说来动摇在位大臣,吕大防、刘挚很忧虎,想稍加推举任用他们。宣仁后在苏辙上疏后依然犹像不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②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隐退。

    5. (5) 苏辙在殿试制科策问时讲政事得失,论述激切,各位考官对苏辙的策问试卷的评判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