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桂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问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韩愈《师说》)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诵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斧,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 .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D . 《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 . 文本一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大量排比、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齐对仗、节奏和谐。 C . 文本二开门见山,不仅起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D . 文本二的第四段点明了作者创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结束全文。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 (5) 《劝学》《师说》都是论述性文字,但采用的论证方法不同,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