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成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本事大”往往是“英雄”的第一概念,最直接的表现是“武功或者法术高强”。但是英雄并不是一个技能概念,而是一个行为概念——学会七十二变之后的孙悟空并不能立即成为英雄,直到他用七十二变的能力降妖除魔后才成为了英雄。1982年,24岁的大学生张华,为了救一位69岁坠入粪池的工人献出生命后引发全国大讨论。那个年代,大学生有多金贵众人皆知,于是“金子换石头,值不值”的论题就显得扎眼。“值不值得”的论调是一个逻辑偷换:把行为偷换为技能。因为在这场交换中,他们把“人”视作了可以估价交换的商品,在这场交换中,“人”的价值只表现为自身的技能,而完全罔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值不值得”论调者往往认为只有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才强调“英雄”,而西方强调个人利益至上,“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功利主义认知是“真正先进的文明”,因此对每一次个人的牺牲都持怀疑态度。一段时间以来,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舍己为人英雄行为的“质疑”,都有这个套路的影子。且不说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后,西方学术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批评,我们来看两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是原汁原味的美国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有一个援助平民村落的任务。完成任务后,玩家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对战斗技能的熟稔,而是尽力去满足他人的意愿。今天,你证明了自己的英雄之心。”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英雄精神何其相似!第二个例子更为实际:震惊世界的美国佛罗里达枪击案中,出了一个少年英雄——15岁的美籍华人王孟杰。他在可以逃走的情况下为了给同学争取逃离时间留下来抵住了大门,多处中弹而牺牲。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这似乎与部分人口中的“西方价值观”有背离,但美国人却给予了在他的棺木上覆盖星条旗的最高英雄待遇。这说明,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并没有评价上的矛盾,舍己为人是全人类社会所推崇的美德,几千年来从未变过。“英雄”不是待价而沽的商品,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精神黏合剂。所有的英雄,都具有强烈的利他主义色彩,都代表着主流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来衡量英雄的成色是可笑而鄙猥的。现代商业社会越来越发达,由此带来的个人主义思绪越来越浓重,人与人之间越来越成为“陌生人”,这是客观的社会现象。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现象下,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把日益被物质生活割裂的人格重新黏合起来的最好办法,而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关怀的高级表现形式。无论历史和现代,对英雄的共同纪念和推崇都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之一,每个有意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国家,都将这种行为和精神视为珍宝。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调,对英雄精神的学习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在能力达不到英雄级别的情况下,要量力而行。这也是我们近几年屡屡强调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的原因。但见义智为不是见义勇为的反面,不是见义不为,不能混淆或者有意偷换。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是英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英雄精神来培养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不光是个人修养的提升,更是因为普遍的利他主义取向最终会让社会中的自己受益。

    (摘编自李军《以英雄精神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衡量英雄的标准可能并不唯一,但“武功或者法术高强”肯定不是一个重要标准。 B . 张华救人所引发的讨论,实质是部分人把人的自身价值简单地理解为自身的技能。 C . 舆论对历史上很多英雄行为的“质疑”导致现实中一些人对英雄出现了认知偏差。 D . 未成年人面对险境没有选择“保护好自己”的做法其实与西方的价值观念并不违背。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通过正反对比,文章论述了在“英雄”的定义和价值上,东西方文明的评价相同。 B . 文章在论述学习英雄精神时通过概念辨析提出了正确的英雄学习观,富有辩证性。 C . 文章先从英雄的概念入手展开论述,接着阐述现实生活中英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D . 文章在论证上注重例证的使用,使文章彰显出了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的鲜明特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值不值得”论调者的错误主要体现在逻辑认知层面,而非体现在价值观念层面。 B . 只有维持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与国家才会真正把英雄行为和英雄精神视为珍宝。 C . “见义勇为”还只是对英雄行为的机械学习,由此,我们更要强调“见义智为”。 D . 正确认识“英雄”的定义和价值,崇敬英雄,弘扬英雄精神,对个人也大有裨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