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 ,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蕕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日,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從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嵩①。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沜②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日“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①嵩(guī):鸟名,即“子规”,杜鹃鸟。②沜(pàn):半月形的水池。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①余始循以人
②作《师说》以贻之
B . ①及既上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 ①溪上大声樅然
②鞣使之然也
D . ①援石而登
②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
(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 稍:逐渐。
B .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在。
C . 振鬣宛首而顾其侣 顾:顾念。
D . 援石而登,俯视溶云 援:攀援。
-
-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
B .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
C .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
D .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
-
-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京师,国都。“京”意为大,“师”意为众,“京师”是说天子所居之地大而人多。
B . 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其著作《水经》是我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的总结。
C . 五鼓,鼓是打击乐器,用以计时的时候可作“更”的代称,“五鼓”即五更。
D . 行宫,皇帝出外巡行之时居住的处所,“行宫”是相对于京城的宫室而言的。
-
-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中作者从京城到泰安,行程不止一日,却只用“自”“历”“穿”“越”“至”几个词领起的短句来记录旅程的路线,一气呵成,简练传神。
B . 文本一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对所见红日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尤其是“红光动摇承之”一句,把日出之势写得大气磅礴。
C . 文本二中“积雨始霁”等四句,写沿溪水十余里的景色:奇石、蕙草、各种树木在晴光照射下,显出多层的色美,再加上淙淙溪水声,诗意盎然。
D . 文本二中“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呈现出奇异的景象,天空中的云彩落人潭底,似溶于水,飞鸟影映于水,好似下坠。潭内外水天相映,别有情趣。
-
-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②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