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 读懂“双减”政策

    材料一:

    “双减”问题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生态的失衡。有人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共识度不够,尚未完全转化为共同行动。其中既有校外培训的越位,也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开展“双减”工作,就是要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拨乱反正,使学校、家庭、社会各安其位,学生、家长、教师各负其责,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家校协同到家、校、社协同,体现了新时期大教育观背景下有人生态的重构。从三者定位看,学校是育人主体,家庭是有人共同体,社会教育是有人的有益补充,只有三者各归其位,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够真正实现有人目标。要夯实学校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增强校内供给的竞争力和创造力,把孩子吸引在校园,吸引在课堂。家庭是有人共同体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一环,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尤其需要加快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明确家庭教育的法定责任,加强家庭对学生道德品质、知识技能、文化修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校外教育要与校内教育错位发展、个性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而不能越俎代庖,再造一个教育体系。

    (摘编自刘宇辉《“双减”引发的新时期教育思考》,《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16日)

    材料二:

    在“双减”政策落地的大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已进入整改、过渡期。北塔资本投资副总裁王强认为,教培机构转型主要有三个方向: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部分与智能硬件相关的业务。

    王强表示,从目前市场披露情况看,转型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赛道的教培机构相对较多,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原有学科培训沉淀下来的运营能力、招生能力,甚至师资队伍等都有利于直接向这两个方向转型。

    “未来课外辅导的时间减少, 全部的压力都在公立学校体系。”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梁静说,在和公立学校的接触中发现,学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中也迫切希望有智能的、个性化的学习体系,让学生既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帮老师减少备课、授课的负担和压力,实现减负增效。

    而学科类培训转型素质教育的难点在于,素质教育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刚需,因此,这个转型方向无法解决原有的规模问题。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解决师资供应链问题需要时间,师资标准化也在短期内构成对企业转型的挑战。

    对于学科类教培转型成人赛道,橙啦教育创始人、华夏桃李董事长张爱志认为,这类转型多为处理投资人关系时放出的利好消息,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收益。“若转型成人赛道,原学科教培的团队、资源、渠道、品牌均不能复用,其基因与学科教培完全不同,成人赛道的体量也无法与原来的K12 (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教培相比。”另一方面,相比于K12,成人教育创造的生命周期总价值有限,因此短期内不会成为转型重点。

    对于转型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原本就已存在的赛道,王强表示,机构在转型过程中将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如入局招考领域,在这个赛道中,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教育等已经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肯定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能不能分到一杯羹,就看机构自己的能力了。”

    (摘编自《“双减”政策落地,校外培训机构探索转型》,《新京报》 2021 年8月10日)

    材料三:

    (图表来自《新京报》《“双减”之下,家长喜忧参半》)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双减”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紧迫,关键在于校外教育再造了一个教育体系,校外培训越位学校教育。 B . 在孩子的教育上,作为育人共同体的家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引导和支持。 C . 王强认为,当下教培机构主要向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转型,原因在于原有的学科培训打下的基础更利于这两方面的转型。 D . 素质教育根本无法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要,也就始终不可能成为学科类培训转型的选择方向。
    2.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部分家长给孩子报课外培训班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项技能,只有少数家长报班是为了有地方托管孩子。 B . 开展“双减”工作,是为了让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从而促进教育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 . 除规模问题之外,素质教育涉及的学科较为分散,师资供应链、师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时间解决,对企业转型构成挑战。 D .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转型的过程中,教培机构只要正确把握了政策的方向,就能分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3. (3) 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培行业转型的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