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宁波期末) 文化上的送去和拿来

    材料一: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札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二:

    ①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②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 “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③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无待赞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决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④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⑤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⑥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可人家,特别是西方人,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摘编自季羡林《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送去主义”本质上是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会导致亡国灭种,因此应采取“拿来主义”。 B . 材料二主张奉行“送去主义”,把中国的文化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 C . “别的且不说吧”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 D . 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靠坚船利炮,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破中有立,破立结合,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拿来主义”,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B . 材料一多用反语,如“进步”“吝啬”,前者贬词褒用,后者褒词贬用,体现了鲁迅杂文讽刺幽默的语言特点。 C . 材料二运用了因果论证,先开门见山提出“送去主义”,然后从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现状两方面阐释原因。 D .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文化思想,有糟粕,也有精华,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济西方之穷。
    3. (3)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先生批判“送去主义”,季羡林先生则奉行“送去主义”。结合文段,请你说说两位先生各自所持观点的具体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