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三上·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上扁舟

    [美]斯蒂芬·克莱恩

    船上的四个人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地平线窄了又宽,落了又起,边缘上总是参差不齐,波浪看上去像巉岩一般尖削地向上搏击。

    负责从船里往外舀水的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厚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当他舀水时,因为身上的背心没有扣上,两片襟子在荡来荡去。

    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由船尾漩进的海水。

    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呆在这里。

    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虽说还很镇定,但声音却带着深沉的哀伤,带着一种口舌和泪水所无法表达的特性。

    “比利,把船再向南转一转。”船长说。

    “是,再向南转一转。”加油工在船尾回答。

    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匹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跃,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能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不可思议。棉绒似的海鸥飞来飞去,真叫小船上的人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对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

    船长在小船被一个巨浪颠起之后,在船头谨慎地抬起身子,说他看到了海湾的灯塔。厨子马上说他也看到了。它恰似一个针尖,要找到一个如此微小的灯塔,那得有急切的目光才行。

    灯塔在慢慢变大。现在几乎显出颜色了,看上去犹如天边的一个小小的灰影。最后,从每一个浪峰上,那颠簸着的小船上的几个人终于看得见陆地了,疑虑和恐惧从他们心里消逝了。大家还在全神贯注地驾驭着小船,但却无法压抑心头默默的喜悦之情:一个钟头之后,他们也许就抵岸了。

    南边,纤细的灯塔将它小小的灰色塔身升高了。潮水、风和海浪却冲着小船向北旋转。“奇怪,岸上怎么没有人?”远远望去的那几个人说,先前那股轻松的心情完全消失了。前面就是陆地,可是那儿却看不到人迹,真叫他们悲怆至极。

    “假使我们不能都上岸,”船长说,“我想你们几位知道把我完蛋的消息送到什么地方去吧?”随即,他们匆匆交换了住址和叮嘱。

    加油工在划船,继而是记者在划,接着又是加油工在划。这是件累人的差事。每当一个人由划船的位子换到船底的位子时,他就感到浑身萎顿不堪。寒冷的海水在船里荡来荡去,人躺在水中,头枕在座板上,几乎碰着一个旋转着的浪峰;有时一个巨浪打进船来,又把全身浇个透湿。然而,这些事不会使人烦恼。几乎可以肯定,即使小船翻个个儿,歇着的那位也会舒舒服服地滚到大洋上,好像确信那是个柔软的大垫子似的。

    渐渐地,海岸朦胧了,浪花咆哮着冲上船舷,那几个航海人瑟缩着,咒骂着。

    夜里,记者划桨的时候,喝了点船长给的掺水威士忌,镇住了冷颤:“假如我最终上了岸,有人给我看一支桨,哪怕是桨的照片……”

    过一段时间,就出现一阵短暂的交谈。

    “比利!……比利,你换换我好吗?”

    “当然好。”加油工说。

    终于,海和天都露出了鱼肚白。后来,海水涂上了金黄,黎明终于来临,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

    海岸近了,但汹涌的向岸巨浪把小船高高抛起。“大家记住,”船长说,“跳水的时候,要跳得离船远些。”

    阵浪向前涌来,巨大无比,完全把小船吞噬了,几乎在这同时,船上的人都跳进了海里。水是冰冷的,记者当即发觉,这佛罗里达沿海的水比他原来预料的还要冷。水冷得可悲,冷得凄惨,几乎使人觉得有适当的理由可以流泪了。他浮出水面的时候,见到了海里的同伴。加油工一马当先,他游得很有劲,速度很快。在记者左边,厨子那白色的软木背鼓鼓囊囊地凸在水上。后边,船长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攀在仰面朝天的船脊上。

    海岸很诱人,记者却游进了漩涡,在那儿停滞不前了。海岸就在眼前,犹如舞台上的一小块布景。“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假如我要淹死的话,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一个大浪卷来,轻巧神奇地把他整个儿抛了过去,抛到海水仅仅齐腰的地方,可是当时的处境使他站不住片刻。每个浪头都把他打成一团,回头浪又阻拦着他。

    海滩上出现了一个人,他奔跑、脱衣,脱衣、奔跑,一跃跳入水中,将厨子拖上岸,然后向船长趟去,船长却把他挥开,要他到记者那儿去。那人赤裸裸的——赤裸裸得像冬天的树木。然而他头上有一个光环,像圣人似地焕发着光芒。他抓住记者的手,用力拉,拽了很远,然后潇洒地一放。记者很懂得客套,说声:“谢谢,老兄。”

    可是蓦然间,那人叫道:“那是什么?”他迅疾地指向不远处。记者说:“快去。”浅水处,加油工面孔朝下趴着,额头抵着沙滩,每逢浪头的间隙,便从海水中显露出来。

    海滩上似乎立刻挤满了人,男人们带着毛毯、衣物和水瓶,女人们带着咖啡壶以及她们视为神圣的种种药品。陆地对海上来客的欢迎是热烈而慷慨的,但是,一个静默的、水淋淋的形体被慢慢地抬上海滩,陆地对他的欢迎只能是另外一种友好接待,给他提供一个阴森森的坟基。

    夜幕降临时,白浪在月光中荡来荡去,风把大海的声音传给岸上的人,他们觉得现在能够解释这大海的声音了。

    (文章写于1897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伤的船长声音哀伤,最早提议留下遗嘱,表明他是四人中唯一一个悲观的人。 B . 陆地出现后,四人由喜转悲,因为他们不见岸上人迹,认为得不到想要的帮助。 C . “哪怕是桨的照片……”,省略号含有记者因划船时间长久而对桨喜爱不舍之意。 D . 岸上的人热烈而慷慨地救助了遇险者,他们从大海的声音中也听出了热烈和慷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没有交代船只失事的原因,直接呈现四人海浪中颠簸的场景,突兀而来的冲击感使小说开篇就迎来紧张的叙述节奏。 B . 小说先写海浪“是蓝灰色的”“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后又写“阳光在浪尖上燃烧着”,景物的变化预示着故事走向的改变。 C . 文中“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浪花咆哮着”“水冷得可悲”等句子,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人物所受的海水折磨之苦。 D . 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类似,小说多从人物的视角展开客观冷静的叙述,塑造了四位同圣地亚哥一样的“硬汉”形象。
    3. (3) 小说画线部分着力叙述加油工和记者轮流划船及其感受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有人说,小说中加油工临近获救时却死去这一情节,削弱了小说的思想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