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玉溪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本一:

    它从诗中来

    李玉琴

    “玉露凋伤枫树林”,时值霜降,白露为霜。银杏、海棠,树叶金黄,叶落纷纷;梧桐、桑,树叶枯黄,叶落萧萧;槭树、枫树、乌桕树,火红、霞红,叶叶燃烧于树。

    其实乌桕是美了一生一世的。乌桕的主干初生时挺拔劲直,长到一定程度就四处铺展开去,显出遒劲沧桑的姿态,而这些枝干再生出小枝,就纤细坚韧繁多,铁线描一般。树冠极广,极尽所能地开枝散叶。

    乌桕的叶子心形,圆钝懵懂,然而末端又极细锐,使人想起《小王子》中玫瑰花的话:花儿长刺是为了保护自己。惹人爱怜又令人生分。乌桕的花开在暮春,绿色的穗状花序,是花还非似花,小米粒大小,融在碧绿的叶间,几乎看不到,走近前才能辨得出,开花时呈淡黄色,落时霰雪纷纷。结子是绿色的外壳,一颗中包着一朵果子,裂开是白色的一簇四籽,经冬不落,举在纤细的枝头。冬天里,木叶尽脱,褐色的铁线描细枝顶着晶莹剔透的珍珠粒,好似一朵朵的梅花,素净明丽,映衬着冬日的碧空。

    最被人称道的自然是秋天里的乌桕,“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时节,各种色树叶子纷纷争奇斗艳。乌桕也不例外,积攒了一春一夏的力量喷薄而出,红遍尽染。燃尽在一秋。深秋的天空高旷、湛蓝,乌桕这一树一树的红火炬般、旗帜般闪亮在清澈的天幕上。

    同是清秋红树,同是江南风物,唐朝诗人仿佛只见枫红,比如前面杜甫的“玉露凋伤枫树林”,太美的句子,好似听见露水大珠小珠落下来,砸落了枫树的红叶,引得诗人伤感。那杜牧的“霜叶”也旨在丹枫:“停车坐爱枫林晚,”小杜风流俊赏,“秋尽江南草未凋”,心心念念是江南。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愁的那么风雅,江水,红枫,渔火,画船(不过后人认为张继诗中的枫实是乌桕)。现代人梁羽生也爱霜枫,《萍踪侠影录》的主人公——少年贵公子名曰“丹枫”,其父身在漠北,心系江南。

    宋朝诗人寄秋兴于乌桕者更多:杨万里“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辛弃疾也爱,“手种门前乌桕树,而今千尺苍苍”。陆游爱乌桕犹如苏轼之爱海棠:“梧桐已逐晨霜散,乌桕犹争夕阳红。”“今岁霜迟殊未寒,篱东乌桕叶才丹。”“乌桕迎霜已半丹,哦诗终日合凭栏。”“乌桕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

    我更迷醉于“风吹乌桕树”。《西洲曲》是个谜,十足的迷人。诗中所写双鬟少女窈窕清婉,从早春到深秋,苦苦痴念着情郎。三十二句诗,蝉联而下,顶真勾连,似无解的九连环,环环相扣,首尾相衔,缠绵不绝,也恰似那“无计可消除”的相思。而“风吹乌桕树”,那随风飘动的岂不是满腹的离思?那落了一地的红艳岂不就是片片凋零的心?

    文本二:

    散文的“形”和“神”须臾不可分离,一定的“形”传达一定的“神”,一定的“神”蕴含在一定的“形”之中。好散文的“神”,首先抒发的是作者的个性化情思,其次这种情思是通过“形散”传达出来的;而最关键的是,“形”与“神”均需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散文教学的要领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这正说明“品味语言”的重要性。“品味语言”是通过文本细读,实现言意互转的过程,言意互转是一个因言求意、缘意释言的互动过程。“形散”也好,“神不散”也罢,总之是要求形神一体,不可偏废。散文的这种审美特点必须通过“品味语言”来彰显。只不过在当前的散文教学中,教师对“品味语言”做得还不够好,往往流于一种浅层次阅读,缺少“品味语言”的深度教学。总之,自由地表现作者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独特感受,是“形散神不散”的应有之义。“品味语言”总的原则,是要引导学生往这篇散文语言表达的细腻处、精妙处走,让学生欣赏到作者语言表达的“形”,即“自由地表现”,同时挖掘出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神”,即“作者的独特感受现”。

    (摘编自步进《对“形散神不散”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文本三: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内容上,是“题材广泛多样”。散文的内容,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现代散文不拘一格表现在散文的形式上,是“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散文无边界,可兼采诗歌、小说戏剧和实用文章的要素。散文可混合多种成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交织其中。散文的结构方式开放而无定态,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

    正如有研究者所讲,散文无规范,一讲“规范”,散文就变得死板了:“纯、正、高、雅,每个字都能将散文箍死。”“对散文写法作任何规定,不管是老八股也好,洋八股也好,都会戕害散文的生命。”

    (摘编自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把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乌桕树和文学作品中的乌桕树紧密交融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显得浑然天成。 B . 文本一不厌其详地描写自然界中乌桕树的主干、枝叶和花果,在贯穿四季的永恒时间背景下表现出树的美丽和淡淡的伤感。 C . 文本一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并且加上了颇具个人色彩的解读,传达出作者对乌桕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 文本一开头列举的六种其他树种和第四段详细描写的枫树,是从其他树种的角度对乌桕树进行观照,拓展了文章的艺术空间。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玉露凋伤枫树林”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全诗抒发了杜甫漂泊在外两年之久不能回家心系故园的伤感之情。 B . 《小王子》是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故事。 C . 梁羽生是中国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黄易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D . 《西洲曲》是乐府民歌,最早著录于《玉台新咏》,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3. (3) 请概括文本三的大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