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昆明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从古代的农业文明经过近代的工业文明到当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

    农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这种文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就是它的“自然性”:这种生产是由“自然生命”直接进行的,而不是由人直接进行的,因而是一种“自然性生产”——粮食是庄稼自己长出来的,而不是由人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庄稼”才是真正的“生产者”。而农民的劳动只是为这种生产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外部条件,“帮助庄稼”进行生产而已。农民在生产中的作用,只是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在这种生产中,决定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主要条件是自然条件(如种子的优劣,土地的肥瘠,气候的好坏)。农业生产中这种特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全部关系都是以自然为中心的关系。

    工业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农业文明时代的以自然为中心逐步转变为以人类为中心。工业生产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生产已经不是人对自然的顺从,而是对自然界的改造,从而创造一个在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人造物”;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由人进行的,人真正成为生产的主体,让自然服从人的意志。从个别人的观点看来,似乎“自动化生产”没有人的参与,仅仅是自然物(机器、电脑)在进行生产。而实际上,在生产中劳动资料的运动,不过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运动,因而是人的“过去劳动”在进行生产,生产的全部产品,都是人的劳动的结果。因此,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意识,也从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否定和取代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然中心主义的哲学与伦理意识。在这种哲学看来,自然不可脱离人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依赖于主体(人)。

    在当代,我们所要构建的生态文明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现在,人类已经开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中走出来,用一种新的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力图找到一条能够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正确道路。这时,人们既看到了人类为了生存而改造自然的必要性,也重新认识到了维护自然生命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必要性。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中形成的那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也是对农业文明的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否定,其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在吸收对立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克服对立、走向和谐统一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之后,我们要创建的新的文明,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这种文明中,人与自然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不是争夺各自利益的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为生态哲学的最为重要的价值。

    (摘编自刘福森《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意蕴》)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的农业文明、近代的工业文明和当代的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不相同。 B . 在农业文明中,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性生产”,自然条件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C . 工业生产的主体是人,它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来创造自然界里本不存在的“人造物”。 D . 生态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新的生态文明或能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存困境。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点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过程,再逐层论述。 B . 文章以粮食来源为例阐述农业生产基本特征是“自然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C . 文章在论述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人类为中心时,反驳了个别人的观点。 D . 文章在否定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倡导生态文明,先破后立,论证有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庄稼才是粮食的真正“生产者”,农民只是帮助庄稼进行生产,作用远小于庄稼自身。 B . “自动化生产”看似没有人的参与,但实际上生产过程和生产产品中都包含人的劳动。 C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很典型地体现了以自然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关系。 D . 生态文明是人类运用生态哲学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产物,有助于人类摆脱盲目自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