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2021年2月,北京正式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同年底,北京的备案博物馆达到20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8家,如故宫博物院、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在备案博物馆中有很多为记载某一行业历史及发展成果,展示行业文化而创建的行业博物馆,且大部分都是行业的“领军馆”,如中国铁道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等。
早在2020年4月,北京公布的“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就提出:发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的带动作用,提升首都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的影响力,打造京报馆、京华印书局、临汾会馆等一批富有老城文化内涵的纪念馆、展览馆、主题博物馆,布局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近两年来,北京市相关部门更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展览社教等方面为博物馆发展提供切实帮助。这些举措解决了众多小微博物馆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人手、经验等方面的问题。
北京各区政府还注重将相关政策向“类博物馆”倾斜,积极推进“类博物馆”建设。所谓类博物馆是指具有或部分具有博物馆收藏、展示和教育等性质与功能的场馆,包括名人故居、军史馆、校史馆、厂史馆、村史乡情馆、陈列馆、规划馆、特色艺术馆等。如通州区就建设了一大批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类博物馆,以记录村落历史,展示地缘文化。
而今,北京已拥有204家备案博物馆和500余家类博物馆。至此,北京形成了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这座独具历史文化风骨的城市,正朝着建设彰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博物馆之城大步迈进。
材料二:
博物馆拥有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的重要阵地,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传统的博物馆教育形式主要有讲解员现场讲解、举办公众讲座、发放导览手册等。如今,很多博物馆在尝试探索更新颖的博物馆教育方式,如故宫博物院开设《藏品有话说》系列音频栏目,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展学科课程活动,中国科学技术馆开设天宫课堂等等。各式各类的主题活动、体验项目、专业课堂使博物馆教育更加立体化,也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到博物馆学习去”,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假期活动时的主要选择。
“来博物馆的主要目的”——这是某位大学生在朋友圈晒出文创产品时配的文字。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看展重要,在博物馆里逛文创店、买文创产品同样重要。
如何让文创产品在促进博物馆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近年来,北京的博物馆做了不少探索和创新。首都博物馆的“首伯牛”,故宫的“皇家猫”,北大红楼的“新青年”……围绕这些IP形象打造的特色文创产品为相关博物馆增加了更多人气。北京博物馆学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好的文创产品不仅要选择突显博物馆特色的形象,更要把展品所蕴藏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并通过现代化、年轻化的展现形式,吸引更多人关注。
随着更多博物馆开始探索“夜经济”,经历一次“博物馆奇妙夜”成为很多人夜生活的选择之一。2019年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故宫博物院成为京城“最亮”景点。建院94年来,故宫博物院首次举办“灯会”,并首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被璀璨灯光点亮的紫禁城,吸引了大批参观者。2022年7月12日,北京大批博物馆开展了点亮暑期“夜京城”的活动。各博物馆也开始根据馆内条件,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场文化活动,解决了人们白天因学习、工作忙碌,不能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也让人们有机会感受博物馆在夜晚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来,数字化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北京的博物馆纷纷开启“云端”大门,让人们可以在网上参观博物馆,参加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线上活动。2022年5月的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博物馆云”服务平台上线,204家备案博物馆齐聚“云端”,提供云游览、线上文化教育活动等服务。2022年7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举行了本年度“数字故宫”发布会,在会上公布了故宫数字化建设的进展:推出《紫禁城365》App,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此App上欣赏故宫美景,了解古建筑文化。打开“云端”大门,开启了北京博物馆领域数字化的新时代。
(两则材料取材于杨菲菲等人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