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上·萧县期中)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的印记

    王安忆

    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母亲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没从蛋壳里孵出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

    ②小时候,姐姐上小学后最惧怕的是毛毛虫和图画课。她画出的人全有着一副可怕的嘴脸,图画老师只能摇头,连叹息也叹息不出了。有一次,姐姐有点不舒服,可是有一项作业还没有完成,作业是一幅画,要画一个苹果。她为难地哭了。母亲说∶“我们一起画。”吃过晚饭,母亲拿来姐姐的蜡笔和纸,在灯下铺开来。她下决心教姐姐画好这幅画,为姐姐雪耻。母亲教得很仔细、很认真。

    ③母亲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希望我们学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是数学,小学里的数学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非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母亲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④其实,她辅导我语文恐怕更合适一些,可她并不辅导,只管束我读书。我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母亲把那些不适合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这反而弄得我好奇得难熬,我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

    ⑤后来,我和姐姐先后下乡插队,离开了家。可我们像风筝,即使飞得再高,线也还牢牢牵在母亲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母亲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有许多大理石等。母亲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母亲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怕我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我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想这竟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

    ⑥之后,我便开始写文章,且写的每一篇东西必须让母亲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寄往各编辑部,再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⑦之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她手里,我写的每一篇东西也还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母亲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的灵感如同打开闸门的水一般,飞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一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了起来,抑或能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

    ⑧人们都说,儿女是父母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

    (选自现代出版社《教育的启示——百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成长感悟》,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中“我母亲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一句总领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 “我们儿女全是没从蛋壳里孵出来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女的呵护。 C . “风筝”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 . 选文主体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记叙,条理清晰。
    2. (2) 阅读选文②~⑦段,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时间

      事件

      小时候上学

      教姐姐画苹果

      引导“我”写散文,并帮“我”修改

      去北京讲习所

    3. (3) 文中两次写了“跳脚”,请说说其含义有何不同。

      ①于是便只能跳脚了。

      ②于是又只好跳脚了。

    4. (4) 选文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5. (5) 在作者看来,“我母亲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你赞成文中母亲的教育方式吗?请结合生活实际阐述你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