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二上·德惠月考) 文言文阅读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

    “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臣闻之,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而楚恃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此其势不相及也。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计无便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乃遣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壁于秦王。

    (节选自《战国策·楚一》,有删改)

    【注】①上地,地名,指韩国宜阳以北地域。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B .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C .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D .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虎贲”,周礼夏官有虎贲氏,至平帝更名虎贲郎,至唐始废。本文指勇士。 B . “不格明矣”的“格”与《大学之道》中“致知在格物”的“格”均为“推究”之意。 C . “社稷”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社稷”常代指国家或朝廷。 D . “质”在文中是质子的意思,在古时被派往别国做人质的人,多为王子或诸侯之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仪为秦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而游说楚王,开始即从地理位置、军事力量等方面陈说秦国国力的强大,为后面的成功游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B . 如果楚国不与秦国联合,秦国出兵杀将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地要道就被切断;韩国就只能攻占河东,据守成皋,最终必然投降秦国。 C . 假如秦兵攻击楚国,张仪通过楚国遭受“危难”和“待诸侯之救”的时间上的比较,劝说楚王要慎重考虑。 D . 张仪纵横捭阖的游说,成功地打动了楚王,楚王不仅感谢张仪,且派出使车百辆,以“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为礼物,与秦国结盟。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

      ②夫恃弱国之救,而忘强秦之祸,此臣之所以为大王之患也。

    5. (5) 张仪游说楚王时,采取“威逼”“离间”“利诱”等策略,请结合文本内容举例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