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节选自《老子》)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 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B . 不贵难得之货 之:结构助词,的
C . 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
D . 其脆易泮 泮:折断
-
-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 .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 .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 .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
-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B . 《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认为“自知”比 “知人”更加重要,“自胜”比“胜人”更加难得。
C . 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 之间,才能免于累。
D . 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
-
(4)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B . 《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 .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哲学学派“庄学”。他一生贫困,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精神自由。
D . 庄子的文章,富有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奇特的形象世界。
-
-
(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②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