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成都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②“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③“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⑤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民本经济观,与民休养生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都是践行民本经济政策的结果。

    (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人民日报》2021 年 11 月 29 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它与政治密不可分。 B . 从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来看,古代各派学说在自己的著述中对民本经济观几乎都有所体现。 C . 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 D . 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含义。 B . 文章呈现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有关“富民”内容的论述,有助于读者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理解。 C . 文章第③段详细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中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更加严密。 D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论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有启发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孟子让百姓治“恒产”,还为富民提供了各种制度方面的强力保障,这是对孔子富民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B . 古代独特的荒政制度有助于提高当时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 . 孟子推崇仁政并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这些论述是民本经济观之理想蓝图的具体体现。 D . 《礼记》所提“天下为公”的理想为实现“小康”梦想提供了充分条件,这在当时非常难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