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要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疫情影响,多国出台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全球粮食供应受到明显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出现了价格波动。多个国际组织担心,这会引起“示范效应”,进而演变为全球粮食危机。
我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但是稻谷、小麦、玉米这三大粮食作物的产量在常规年份还是能够达到供需平衡的,都能保持在98%以上的自给率。2020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所以即便是危机年份,主粮安全方面也是有所保障的,主要影响还是体现在价格波动上。在粮食供应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豆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进口,以及小品种粮食国内供应的丰富性不足。大豆每年达九千多万吨的进口量,占总供应量的70%;大麦目前进口占比也达到60%以上,高粱进口占比也接近60%。
衡量粮食安全的关键指标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提出的“库存消费比”,反映紧急时刻库存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份。粮食作物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大,生长期最短的早稻也需要约90天,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粮农组织”认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必要的起码水平是库存占消费量的17%—18%。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持续高位运行,库存消费比远高于安全警戒线水平,谷物、小麦库存均能满足一年以上需求。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2021-5-12)
材料二:
“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人均消费量从313.76千克每年增长至2020年的352.83千克每年,约967克每人每天,远高于正常人类所需的400—500克每人每天的水平,表明全球人民平均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同时结合2020年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预计2021年全球库存粮食仅够全球人口吃124天左右。
近年来尽管全球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粮食生产全球分布不均,当前世界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非洲发展较为落后,许多所处非洲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深受贫困威胁,因此处于粮食危机之中。疫情之前,非洲的粮食不安状况就在恶化;而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又让非洲雪上加霜。贫困人口通常是最容易遭受因突然的冲击而失去粮食供应的威胁的。FA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纷纷警示各国政府要格外关注贫困或脆弱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间的粮食获取能力。就这个意义上讲,疫情之下,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正来自于脱贫攻坚的显著成就。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非洲等粮食极端短缺国家的农业发展支援,帮助其加快农业发展。一方面尽国际义务,与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帮助其逐步缓解饥饿困境,实现其温饱,从而促进粮食的国际供给稳定。另一方面,与其建立良好的农业开发关系,改变目前我国粮食进口主要依靠南北美洲两个支点的局面,建立新的战略支撑点。
(摘自前瞻产业研究院《非洲是粮食危机重灾区》2021-9-24)
材料三: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查调研。建三江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想提高农民生产积性,就要富裕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黑龙江生木斯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回忆40年来依靠种地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历程时感万千:“初田不成田,路不像路,设配套不足,种地非常苦……传统方式种地,辛劳一年赚不了多少钱。”2013年,刘春带领当地人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土地10858亩,实行集约化生产,取消一家一户的散户经营模式,打造了佳木斯市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
北大荒集团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场——七星农场,发挥黑土带的生态优势,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多年来,农场围绕“良种、良法、良田”开展实验示范,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当地种植的寒地水稻栽培模式。2019年,七星农场全体职工克服了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粮食总产量达15亿斤,够14亿中国人一天的口粮。七星农场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名副其实的一块“压舱石”。
(摘编自《求是》杂志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