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Ⅱ

    文本一:

    终于等来了一封信(节选)

    刘庆邦

    七月七这天,方喜明仍没有想到那个人会不会给她写一封信。直到中秋节那天,方喜明在路上碰见了孟嫂,孟嫂一上来就问她:“张东良走后给你来信了吗?”

    “没有。”

    “这个张东良,他怎么还不给你写信!他走了都有两个多月了吧?”

    “两个月零十九天。”

    “你看你记得多清,有整又有零。你是不是每天都在想他?”

    “谁想他,我才不想他呢!”

    孟嫂笑了,说:“还说不想人家,你看你的脸红成啥了,恐怕比鸡冠子都红。”

    方喜明不由得摸了一下脸说:“嫂子最会笑话人了,你再笑话人,人家就生气了!”

    “这个喜明,都是定过亲的人了,还这样害羞呢!”

    方喜明愈发害羞地、长长地叫了一声嫂子,说:“不是。”

    “不是什么,你敢说你不想张东良!”

    对于张东良这个名字,她在心里隐着藏着,小心翼翼,从不敢叫出口。可嫂子不管不顾,叫了一声又一声。她想让嫂子叫,又不想让嫂子叫。嫂子叫了,好像是替她叫出来的,她一听心里就是一动。她不想让嫂子叫呢,是觉得嫂子叫得太多了,嫂子一叫,她心里就是一疼。她轻轻跺了一下脚,当真生气似的转过脸去。

    “好好好,嫂子不说了,嫂子跟你孟哥说说,让你哥留点儿心,只要看见张东良给你写来了信,让他马上告诉你。”

    直到这时,方喜明似乎才醒悟过来,人离开了,互相之间还可以有书信往来。她觉得自己真傻,傻得一点儿气儿都不透,怎么就没想到写信这一层呢!亏得孟嫂提醒她,给了她一个盼头,不然的话,她每天看天天高,看地地远,看云云起,看水水流,一颗跳荡不止的心真不知往哪里放。方喜明还知道,大队会计会把信件分发给各村的干部,让他们捎给村里的收信人。大队会计不是别人,正是孟嫂的男人孟庆祥。

    此后,方喜明到孟嫂家去得多一些,只要在孟嫂家,总会说到孟哥。是孟嫂先说到孟哥的,她接着说孟哥就是顺嘴话,她问:“孟哥是不是又到大队部里去了?”

    “吃过早饭撂下饭碗就去了,说是公社驻咱们大队的干部要在今天上午召开全大队各生产队的干部会议。一下雨就开会,一下雪也开会,开会开会,不知道有啥开头儿。开得你孟哥跟不着窝儿的兔子一样,家里啥事儿都指望不上他!”

    只要说到孟哥,不管孟嫂说什么,方喜明都爱听,谁让那个人跟孟哥是好朋友呢!方喜明不敢问孟嫂,那个人是不是给孟哥写了信,只替孟哥说好话说:“孟哥是有文化的人,有本事的人,大队离不开他呗!”

    “成天价扒拉算盘珠子,那叫什么本事?要说有本事,依我看,你们家的张东良才是真有本事呢!”

    念头绕不过,人就绕不过。由孟哥引出了张东良,孟嫂又把张东良说到了。让方喜明没有想到的是,孟嫂在说到张东良时,还把张东良说成“你们家的”,这可怎么得了!方喜明顿时满脸红透,又不知说什么好了。

    在来信不来信的问题上,方喜明还保持着耐心,孟嫂却好像没有了耐心,当方喜明再次来到孟嫂家时,孟嫂一开口就对她说:“我天天问你孟哥,张东良为啥还不给喜明来信,你孟哥说他也不知道。”

    “来不来信都没啥,他可能没顾上呗!”……

    文本二:

    刘庆邦创作谈:情感之美

    写每一篇小说,事前我们都要为这篇小说定下一个调子。那么,拿什么为小说定调子呢?我的体会只能是情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本质上说,小说是情感之物。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我们衡量一篇小说是否动人、完美,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这篇小说所包含的情感是否真挚、浑厚、饱满。反之就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写小说一定要把情感作为小说的根本支撑。小说还没开始“弹”呢,我们的感情已蓄势待发,等小说成了“曲调”,感情的奔涌自然是水到渠成。

    近年来,从西方传过来的一些短篇小说,不再像契诃夫、莫泊桑那样重感情,而是打着所谓现代主义的旗号,重形式,以让读者看不懂为高明。这样的小说理性大于感性,不再让人感动。如果小说创作背离了以情感之美为中心,放弃了把情感作为主要的创作资源,一味从理念上或别的地方寻求创作资源,就违背了小说创作的初心和基本规律。

    当然,小说创作除了情感之美,还离不开自然之美、细节之美、语言之美、思想之美、形式之美等多种审美要素的参与。只有把多种审美要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篇完美的、常读常新的小说。拿白居易的《琵琶行》来说,它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之美和音乐之美。这两种美好的东西都不是实体,都看不见,摸不着,很难表现。我们注意到,诗人借助一连串自然物象,把美好的情感和“仙乐”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当然,这首诗的语言之美更不用说。可以说,每样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都是情感之美的保障,如果语言不美,情感之美很难实现。

    其实我们可以把《琵琶行》当作一篇短篇小说来读,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等我们把小说写得也有了诗意,我们的眼睛也可以湿一湿。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节选部分开篇提到“七月七”和“中秋节”两个时节,暗示恋人之间本该是要团聚的。 B . “两个月零十九天”“我才不想他呢”两处语言颇为传神,凸显了方喜明内心的复杂状态。 C . 书信成了选文中人物的情感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线索,寄托着方喜明对恋人的思念。 D . 选文截取女主人公的几段对话,言简意赅,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方喜明的心理变化过程。
    2. (2) 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刘庆邦认为小说创作之前应该用情感来为小说定下调子,小说创作的原始动力来自情感。 B . 小说的艺术之美应该是多元的,但情感美是小说艺术美的核心,是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 C . 现代主义的西方短篇小说重在形式,理性大于感性,缺少了那种让人内心感动的情感因素。 D . 文学作品艺术美有时很难直接表现出来,但可借助一连串自然物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 (3) 文本一中孟嫂的语言个性鲜明,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刘庆邦指出“只有把多种审美要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一篇完美的、常读常新的小说”,请结合文本一谈谈,是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