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三下·开学考) 文言文阅读

    二年春,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 , 将军首唱义兵,今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郭嘉往见袁绍,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操召见,喜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

    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 , 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注】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B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C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D .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蒙尘,即蒙受风尘,美好的事物遭到埋没的意思。这里指帝王因出访在外奔波辛劳。 B . 五伯,即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如《报任安书》中“权倾五伯”的“五伯”。 C . 勤王,指为王事尽力,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D . 九锡,古代帝王赐给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一种最高礼遇。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各地义军在讨伐董卓过程中因为得道多助,曹操由此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 . 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朝廷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但被曹操拒绝了。 C . 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 . 董昭建议曹操进爵为国公、享有特权,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恪守臣道,这才与“奉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相一致,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②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5. (5) 杜牧对荀彧有什么评价?持何观点?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