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
种质是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农作物种质形式可以是种子、茎尖、休眠芽、花粉等。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 多种多样的农作物种子蕴含着巨量的遗传基因,成为培育农作物新种的坚实“素材库”。随着许多作物品种的加速消失,种质资源库 ( )。1986年10月,我国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建成国家作物种质库,至今仍在使用。2021年9月,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国家作物种质库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及科学研究中心。目前已保存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例如,在种质库高耸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排列着几代科研人从各地收集的燕麦种子,多达5200份。每一个农作物品种的种子都要先经田间种植“考验”2到3年,在确认其特点与库内种存在显著差异后,才可被“收编”。入库后的种子,又要经过清选、活力检测、干燥等十多道“关卡”,最终装瓶密封。以前的国家种质库的“心脏”,是一间150平米左右的恒温密室,像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零下18摄氏度的低温。这样的低温环境,使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呼吸停止,可以保存50年以上。一旦需要,种子随时都可以被唤醒、激活。以前“水稻癌症”——黑条矮缩病危害严重,农业科学家团队就是从国家种质库2.3万份水稻资源中筛选出7份抗病种质,创制出水稻抗病新品系,从根本上解决了难题。依靠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我国科学家们正通过杂交、分子设计等手段,将优异的农作物基因结合在一起,最终育出突破性的新品种,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