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对手机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情况进行了一个实际测试。试验证实,App只要获取了手机麦克风权限,并连接网络持续在前台运行,理论上完全能够做到偷听用户讲话,并且在用户 的情况下偷偷录音。然而抓住实锤并不容易,由于“技术距离”的阻隔,“技术优势”的不对等,使类似行为高度具有隐秘性的特点。且不说普通消费者,一般的技术团队进行实操对抗的难度也不小。( )人们的网络生活,从人脸、指纹到浏览记录,网络上生活的点点滴滴,一切都可以成为具有变现价值的大数据。对此,国家有关部门也在加大治理力度。可是据媒体报道,不少App索权依然 , 即便明令下架,依然可以搜索到并下载使用。
个人信息被 地获取,也意味着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没人知道信息会在技术语境下经历怎样的加工运用,会以怎样的形式反作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试想,如果App可以偷听人们的谈话,技术 , 个人不再有个人的边界与空间,社会生活会被形塑成什么样?毕竟,人不同于物品,不能生活在一个时刻被扫描的环境里。对自我生活的掌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所有技术革新应恪守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