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菏泽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强调在系统发展的总目标制定后,就要为实现这个总目标确定系统结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确定若干可行方案。从空间角度来说,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大处着眼可以上升到流域、经济区乃至全国范围,这就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以长江流域来说,以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为契机,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流动,长江经济带就构成了一个大的空间系统。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往小处细化,可以聚焦到县域、乡域,并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例如,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这样的“三生”空间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空间系统,需要协调多重目标,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无论是大到流域空间,还是小到乡域空间,都要从系统的视角,协调空间范围内的主体,充分发挥空间系统的综合功能,确保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系统科学中的系统方法还强调在系统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实现方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不能急于求成,这项建设任务在时间上呈现出很强的代际性。这种代际性,体现了当代人与未来人的命运攸关,当代人与未来人的福祉相连。因此,当代人必须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好,规划好,在时间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仅现在要做,未来也要做。这种“薪火传承,绵绵不绝”的代际性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观。

    (拥编自张颖,王智晨《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

    材料二:

          生态文明在一般意义上是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的文明发展形态,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涵容、相互促进的新文明形态。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所内蕴的本质关系。离开环境保护、突破生态阈限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当学会在自然的阈值边界内寻求生产和生活之道,以此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底线。绿色发展,是以生态保护为红线、为前提的发展,是由绿色、生态来定义的发展,是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为机遇的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离开发展来讲生态保护,这种保护也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的。离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实现人们的利益,单纯的生态保护将失去内在动力和支撑而变成既无意义又不可持续的保护。长汀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把生态家园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辩证统一起来,使二者进入良性的互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经济社会发展来保证青山绿水的永续常驻,在这种互动张力中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使人们能够在治理水土流失中获得利益,在环境保护中实现发展。

    (摘编自林默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材料三: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一书中,刘经纬教授团队对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进行了详细剖析,以此来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策略。比如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期达到和谐统一,不能无限度地索取与利用大自然;道家的思想文化中蕴含着“无为”“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也告诫我们顺应自然的本性而活,不要过分地追求物质财富等等。当然,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也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借鉴,但也有其局限性,并且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价值追求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摘编自董前程,王慧《生态文明:放眼未来的文明抉择——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

    材料四:

           60年来,河北几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肩负国家使命,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林场的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处北京正北方,塞罕坝的万顷林海,形成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拦阻了风沙侵袭北京。塞罕坝还是滦河、辽河的主要发源地,每年蓄积淡水2200万立方米水,为保障津唐、辽西地域居民的饮水安全发挥了主要作用。如今的塞罕坝被誉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的动植物种基因库。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联合国授予塞罕坝建设者“地球卫士奖”。

    (摘编自腾讯网《塞罕坝林场:一个林场成就一种精神》)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范围总是很大,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相互协作和配合。 B . 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就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难以实现乡村全面发展。 C . 当代人必须大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未来人能够获得更大的福祉。 D . 长汀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引进利益机制,实现双赢。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长江经济带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要真正保护好长江,就需要整个流域内的省份团结起来,协同生态治理。 B . 从“构成了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乡村‘三生’空间”可知,不同的土地功能的重叠,可能形成复杂的空间系统。 C . 通过高消耗、高污染取得经济成果的发展方式,不仅破坏了当下宝贵的生态环境,更是阻断了子孙后代的发展道路。 D . 从“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道法自然”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道两家已经对生态文明作出清晰界定。
    3. (3) 依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不符合“绿色发展”内涵的一项是( )
      A . 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中注入发展的生态意蕴 B . 以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技术为支撑 C . 以生态为中心,追求纯自然的生存状态 D . 把握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评论思路。
    5. (5) 塞罕坝林场生态修复的奇迹,引发人们对发展理念的深刻思考。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谈谈你对塞罕坝林场生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