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陶徵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徵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旨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鸣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B .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C .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D . 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 . 诏,先秦时代指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C .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多以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活动作为庆祝方式。 D . 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3. (3) 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陶徵士诔》一段,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B . 《陶渊明传》一段,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保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C .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一段,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D . 三段文字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②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③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

    5. (5)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