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八下·霍林郭勒月考)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挖竹笋

    殷雪林

    ①前些天上街买菜,猛然发现新鲜竹笋上市了,这来自乡野并不多见的春色美食,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忙过去起几根,那棕紫色笋壳光亮如新,握在手上爽爽的润润的,舒服极了。尖尖的顶上新生几片嫩黄细叶,好像还沾着露珠痕迹,显然是新采的,幽幽地透着一股清香,不觉轻嗅起来,这清香分明带着大自然的气息、田野的清新、泥土的芬芳,丝丝钻进我的鼻孔、胸腔、随即扩散到五脏六腑,令人陶醉。

    ②不由得唤醒了儿时在乡下二姨家竹林里挖竹笋的记忆。

    ③小时候家里生活拮据,我们兄弟姐妹常被母亲打发到乡下姥姥家或二姨家讨吃的。乡下除了白花花的大米白面,就是青菜萝卜了,也没什么好吃的,要想解馋,就得去田野里寻找野味,鱼鳖虾蟹自然少不了,竹笋也是求之不得的稀罕物。

    ④竹笋本来是平常之物,为什么说是稀罕东西呢?一根竹笋长大后就是一棵健硕的竹子,竹子不光可以直接卖钱,在乡下用处可多了,能做建材、能做家具,还可做农具用具,几乎户户离不了。所以家里种竹子的农人明明知道竹笋是美食,可是却轻易舍不得采来吃,大多盼着长大换钱。因为那时日子艰难,农民很少经济来源,能换钱的物质基本拿去换钱补贴家用了。还因为春天才有,正所谓春光不等人,一错过季节,就只有等待来年。

    ⑤我们一去乡下,二姨就另当别论。二姨一生不能生育,她最爱我们,就把我们当成她的孩子来对待,家里只要有的,无论什么好吃的,她都会毫无保留地拿给我们吃。

    ⑥春暖花开的时候,草青水绿,二姨家屋顶的一双小燕子识得故巢又飞回来了,整天出没在塘边、柳荫,飞进飞出,衔泥、筑窝、生儿育女。每当这个时候,二姨就会带信给母亲,叫我们兄弟姐妹去乡下住一阵,我们一到乡下,二姨逢人就会高兴地说:“我们家来城里客人了。”于是就叫二姨父扛着镢头去自家屋后竹园里挖春笋来招待我们。

    ⑦竹笋,也叫笋尖,是竹子的萌芽,在地里深藏一冬,春雷一惊就会破土而出。整个春天里,都会有竹笋,不过就数谷雨前后的竹笋最肥最嫩,因为这时竹笋新出,又遇上潇潇春雨滋润,个个长得像白白嫩嫩的胖娃娃,新鲜脆嫩,是乡间数得着的一道美味。

    ⑧每每雨后初霁的清晨,竹林里氤氲着雾气,竹叶上也还凝着水珠,二姨早早喊醒了我们,让我们挎着竹篮跟着二姨父去后园挖竹笋。

    ⑨二姨家屋后的竹园并不大,也就一二百平方米,可是连着前后左右邻居家的竹林,就显得大了,远远地看好大一片,三五农舍掩映在浓绿间,鸟鸣蛙唱,一弯清波潋滟的水塘围绕,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虽然都是本地土竹子,因为挨着塘边,水源充足,二姨家的竹林长得茂盛健壮,一年到头碧悠悠的,笋子也特别大,大的有小孩胳膊粗,粉粉嫩嫩,特别喜人。人们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新鲜事物纷纷涌现,这话太形象了,雨后的竹林,空气清新,阒然宁静,竹笋纷纷冒头了。经过一夜雨水的润泽,土地松软,生机盎然,在风声、水声、鸟声和一些不知名小生物的叫声映衬下,越发显得静寂,似乎都能听到竹笋悄悄拔节生长和正破土的声音。

    ⑩所以挖竹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可是并不是每一颗竹笋都能挖的,还需要精心挑选和取舍,二姨父说刚露头或很小的不能挖,挖了可惜,等它稍长大些再挖,太大的也不能挖,有些老,一两根筷子长的最合适。小半晌我们就能挖得大半篮,拿回去剥去棕紫色的笋壳,青白肥嫩、温润如玉的春笋裸露出来了。当农家的土灶中飘出春笋那诱人的香气时,挖笋的劳累就会一扫而光。

    ⑪竹笋生长很快,挖竹笋还要掌握时机,头一天看着刚露出头,说不定一夜就会窜得小半人高。清晨太阳还没升起时,赶紧采,等太阳一出来,竹笋不光生长加速,而且很快就会变老。所以挖竹笋大多在露水晶莹的时候。

    ⑫别看竹笋很嫩,剥去壳的笋指甲轻轻一碰就会破皮,可是地下竹笋的穿透力却特别强劲,再硬的泥土都阻挡不了它向上的生命力。有一天清晨,二姨起床后,突然发现堂屋供桌下,不知何时冒出了两棵竹笋,原来竹笋穿透后墙长到屋里来了,再后来,又有几根竹笋更厉害地穿过整座房屋,从院子里的猪圈旁砖缝冲出,在感叹一番生命力强大后,无法保留,都挖出做了美食。

    ⑬如今,二姨、二姨父先后逝去,因为没有子女,他们的房屋废弃并逐渐倒塌,后园的竹子也由于没人看管早已被糟蹋砍去,偶尔再去时,已是物是人非、满眼荒芜。

    儿时挖竹笋的趣事再无处寻迹,只留在了美好的童年记忆中。

    1. (1) 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2)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①段中的加点字。
    3. (3) 文章第④段为什么用大段的文字去说明竹笋的稀罕?请简要分析
    4. (4) 本文中的二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作用?
    5. (5)     文章深情回忆了小时候在乡下二姨家挖竹笋的一些童年趣事,鲁迅在《社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这两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