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眉县期末)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 ,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 , 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①正襟坐而问客曰  危:端正

      ②攀栖鹊之巢   危:高

      ③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适应

      有孤鹤,横江东来   适:恰好

      而乐之   顾:看

      安所得酒乎   顾:只是

      非吾之所有   苟:如果

      ⑧归而谋妇   诸:之于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⑤⑥ D . ⑦⑧
    2.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浩浩如冯虚御风  相与枕藉舟中 B . 月出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 . 七月望  霜露 D . 客有吹洞箫  今薄暮
    3. (3) 下列对《后赤壁赋》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

      B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才相隔多少日子,(七月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

      C . 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踩到形如虬龙的树根上

      D .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根本不是你吧

    4. (4) 下面对两赋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 两赋都写了赤壁的江水明月,前赋之景宁静清悠,后赋之景寥落幽峭。 B . 前赋以议论说理为主,富有哲思;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 C . 前赋以入梦结尾,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尾,表现作者内心苦闷。 D . 两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 (6) 结合《前赤壁赋》文中水与月的内容,阐释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