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鱼苇之事

    孙犁

    很多年不到白洋淀去,关于菱茨鱼苇之事,印象也淡了。近日,一位妇女,闲时和我谈些她家乡的事,引起我对水乡的怀念。

    她家住在D村。这个小地方,曾有一京二卫三D村之称。原来是个水旱码头,很是繁华热闹。大清河在村南流过,下水直达天津。又是一个闸口,每天黄昏,帆檣林立。旱路通往保定,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我记得在同口教书时,前往保定,就是在这里吃午饭,但当时的街道市面,都忘记了。

    她家很贫苦,父亲好赌博,曾在赌场上把土改分得的地当场卖掉,家里的人都哭了。但他有妻子和五个小孩,也要照顾一家人的衣食。一年之中,他除去赌博,不是给人家去打坯,换些粮食;就是在河边治鱼,卖些零钱。

    她是头大的孩子,很小就知道为生活操劳了。她先学会编席,母亲告诫她,织席这勾当,“抬头误三根,低头一大片”,整天忙得连梳头洗脸的工夫都没有。母亲见她太疲乏、太困倦,就给她讲故事。她回忆说,那些故事,古老,冗长,千篇一律。故事中,总是有一个傻子,傻子又总是很走运,常常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娶到漂亮的媳妇,发家致富。

    有一年,发了一场大水,她家的房被冲倒了,于是一家人只能搬到堤坡上,临时搭了一间小屋。秋后,水渐渐落去,河里出了鱼,全村的人,买网捕捞。买一片大靖,要一百多元,她家买不起。父亲买了几丈蚊帐布,缝制了一具小缗。小网有小网的好处,除去她父亲,母亲和她都可以去搬缯捕鱼了。

    鱼实在很多,特别是一种名叫石饒的小鱼,浮满了河面。这种小鱼,一寸多长,圆身子黑花条,没有刺,油很多。炖熟了,上面漂着一层黄油,别提多香了。外地的鱼贩子都来了,就地收货加工。但因为鱼太多,后来就只收大鱼,不收小鱼。

    她只好自己卤了,和大弟弟挑到上高地集市上去卖。她从小逃过荒,出过工,也作过运输,就是没有卖过东西。她看好一个地段,把鱼放在地下,和弟弟站在那里,弟弟比她还腼腆,只是低着头看着自家的鱼。赶集的人从他们眼前走过,可是没有一个人照顾他们的鱼。她想吆喝几声,心里十分害臊,喊不出来,最后还是红着脸吆喝起来:

    “买鱼呀,好香的鱼!”

    过了一会儿,又喊:

    “买鱼呀,贱卖呀!”

    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几个人蹲在她们的摊子前面了。

    买卖开始了,她掌秤,弟弟收钱。卖出几份以后,围上来的人更多了,你挑我拣,她简直忙不过来。她忽然看见有一张五元的票子,掉在了她的筐子下面。她看好一个空子,赶紧捡起来,扔进书包。

    她很兴奋,买卖做得也很顺利,不到晌午,鱼就卖完了,一共卖了十多元。赶紧收摊,带着弟弟去赶集。

    她手里有十五元钱。她手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钱,但她除去衣食二字,没有想到要买什么别的东西,她首先想到的是父亲。

    “谁要这件皮袄?”

    有一个老太太,提着一件破旧的短皮袄,在大声吆喝。她心里一动。天渐渐凉了,父亲一早一晚还要去河上搬缯。她只见过别人家的老人穿皮袄。她从来也没想到过自己的父亲穿皮袄,现在,好像父亲也有穿一件皮袄的份儿了。

    她走上前去,摸了摸皮袄。毛色很旧,有的地方还露着皮子。但这总是一件皮袄。她问:

    “多少钱?”

    “不还价,你给十五元。”老太太说。

    “值吗?”

    “不值,你就走你的。”老太太又吆喝起来。

    她走了几步,终于又回去,把钱交给老太太,换来这件皮袄。

    回家的路上,虽然天气并不冷,她还是往自己身上披了披这件皮袄,确实暖和呀。

    现在,父亲早已去世,她讲起这段事情,还很得意。

    她对我说,为了不再织席,她和家在这个大城市的人结了婚,现在很少再回娘家住。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更不会有鱼;也没有人再织席,人们有别的致富之路了。

    我听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开篇对家乡的介绍不吝笔墨,如“大清河在村南流过”“是过路客商打尖的地方”,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也与结尾遥相呼应。 B . 文中母亲讲的“傻子走运”的故事看似一处闲笔,却体现了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隐寓后文“她”幸运地捡到钱。 C . 小说中的父亲好赌博,但为了家人的生活还给人家打坯,到河边治鱼,在平静的叙述中,也真实地展现了父亲的另一面。 D . 小说的结尾说“那里的河,早已经干了”“没有人再织席”,既流露出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也体现了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悲凉。
    2. (2) 妇女在给“我”讲卖鱼买袄的往事时,为什么会表现出“很得意”的神态?请简要分析。
    3. (3) 文艺评论家陈良运曾说:“《鱼苇之事》只是间接地写今日白洋淀,但还保留了作家40多年前那些写白洋淀作品的艺术风格。”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