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三下·浙江月考) 长江下游南面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千百年来,逐渐形成了许多村落和乡镇,这些江南水乡古镇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其中湖州南浔就素有“文化之邦”和“诗书之乡”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宋末,南浔还只是一处稍有人烟的“聚落”,因其位于湖州与平望之间,给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往来苏杭嘉湖的商贾便常以此作为休憩之处,并逐渐出现了居民聚居。休息之余作以宗教活动,宗教场所的建立,于是吸引更多商旅驻足。到了南宋末年,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开始设官建镇。至元代南浔依然是商品交易之所,这种情况持续至明代,士绅阶层开始接掌地方事务,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水利事业自然纳入重点考虑范畴。明末潘尔變在《浔溪文献》也有记载,南浔“东至平望及吴江,西至乌程县治,皆陆由荻塘,水由运河,若捷出太湖走吴江、苏州,较近于顺风扬帆比运河更驶。”此后便是烟火万家,实江浙之雄镇。

    ——范青青《明清两代江南士绅文化影响下的江南市镇-以南浔为例》

    材料二:由于地域条件优势,历史上许多江南水乡古镇都发展过养蚕业,有些古镇至今仍保留着与蚕事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乌镇的蚕农为祈求“蚕苗”丰收,每年都要举行爬竿表演,表演者爬上一支三丈高的青竹竿,模仿蚕的动作表演杂技,另外还有乌镇的水上集市、南浔古镇的水上婚礼。水上婚礼每天固定时间和场次,方便游客前往观看。这些特色体验活动成为了游客感受当地文化最生动的方式之一,既加深了游客对古镇的印象,又传播和传承了古镇的特色文化。

    ——陈曼柳《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遗产保护与利用价值研究-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

    材料三:历史上南浔经济发展,是以蚕桑生产为基础的。南浔桑丝生产始于唐代,至南宋,南浔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明清时期,“桑蚕之利,其盛于湖”……新中国建立后,南浔经济逐步从单一丝织模式转向综合发展轨道。建国初南浔只有5家私营小厂和151家个体手工业户。1952年工业总产值为200万元,当时建立了铁器、木农、竹器、建筑、服装、雨伞、洗染、豆制品等十余个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公私合营。1957年工业总产值上升580万元。……

    1978年以后,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部分城镇为了经济发展大量引进化工企业,新的镇办、村办工业相继建立,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80年代初,已把一个缺乏现代工业的消费性城镇,初步建成有28个中、小型工厂的生产性城镇。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到1983年,机电、制革、食品、印刷等行业的总产值已占80%以上。这说明南浔已改变了长期以丝织、丝绸为主体的单一经济模式,形成向多渠道、多门类综合发展的格局。1987年,南浔镇村、镇办企业和农业生产,在不断落实完善承包责任制、广泛发展横向联系的推动下,取得了新的突破,工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总产值1208.49万元,标志着南浔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稳步推进,千年水乡古镇越发呈现出勃勃生机。

    ——摘编自《浙江省名镇志》《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南浔古镇发展为江浙之雄镇的有利条件。
    2. (2) 指出材料二中江南水乡文化遗产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对其保护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相关内容,围绕南浔古镇的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