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高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清明,既作为节气又作为节日,在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清明节如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其社会和文化功能,仍需人们去思量。

    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清明得此名称是和这一天的天气物候特点有关的,《岁时广记》记载:“《三统历》曰:‘清明为三月节,谷雨为三月中气。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谷雨者,言雨以生百谷。’”但是,直到魏晋六朝,清明一直是作为标记季节时序的节气存在的,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文化内涵。

    清明由一个记录时间的节点转变为节日始于唐代。要追问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就不得不看和清明在时间上非常接近的两个节日,上巳和寒食。

    上巳节是指以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最早见于汉代的文献,《后汉书·礼仪志》引《韩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祓不祥。”上巳节历经秦汉、魏晋六朝,在唐朝时达到鼎盛,朝廷对此节非常重视,特准文武百官放假游玩,唐穆宗长庆二年官方曾明确规定“每年上巳、重阳日,如有百官宴会,宜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

    及至宋代,盛况不再。上巳节多与清明节同时进行,节日的活动内容也融合在一起,这在诗词中可见一斑。宋穆修《清明连上巳》“改火清明度,湔衫上巳连”。韩琦《清明同上巳》“清明池馆足游人,祓禊风光共此辰。晋俗浮觞存胜事,汉宫传蜡宠邻臣”。

    寒食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重要习俗是禁火、冷食。关于其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之推。虽然关于寒食的说法不一致,但从众多文献和诗词中可知,寒食作为一个节日已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存在。到唐代,寒食节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唐高宗永徽二年,有司上书,请高宗从太宗李世民祭祀高祖李渊的旧制,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高祖李渊陵)”。

    随着时间的流逝,至宋代时,清明已逐渐融合了上巳和寒食,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祓除活动不再盛行,禁火习俗也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现实生活及感情关系的疏远而日渐淡漠,上巳和寒食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只有清明继续留在人们的生活中。然自明朝以降,随着繁盛朝代的逝去,各种游艺活动也逐次退出清明的舞台,清洁明净的春天就只剩了慎终追远和借墓游春。

    虽然繁盛已逝,但是清明却并没有退隐,它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宣示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意蕴。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根据斗纲所指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景观命名的,其形成兼顾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包含着天文、气象和物候的知识,体现了适应自然节奏、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一直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和谐,人们在这一天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如拔河、放风筝、荡秋千、斗鸡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促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了人际间的和谐。“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节中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祖扫墓,添土修坟。这些活动看似可笑,但它们在客观上可以产生精神安慰的作用,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论语·学而》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年一次的清明墓祭,可以使人们暂时走出争斗和欲壑,走向森林、山川、郊外和乡村,寻找一份闲暇和宁静,放松一下绷得紧紧的神经,促进个人心理和精神的调整,促进自我的和谐。

    (摘编自谢小娜《清明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清明时,寒冬已退,春暖花开,草木翠绿,万物清明。“清明”这一名称由来是与此相关的。 B . “清明”名称由来已久,但直到魏晋六朝,清明都一直是作为标记季节时序的节气存在的时间节点,直到唐代才成为一个盛大的节日。 C . 至宋代时,清明已逐渐融合了上巳和寒食,祓除、禁火的习俗也因纪念对象与人们现实生活及感情关系的疏远而日渐淡漠,不再盛行。 D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通过一年一次的清明墓祭,人们就可以走出争斗和欲壑,促进个人心理和精神的调整,达到自我的和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先提出问题,再从清明节的流变和蕴含的和谐意蕴两个方面来论述,层次清晰。 B . 文章多次引用古代文献,与论述的论题“清明”密不可分,是基于论证的需要,史料丰富,论述有力。 C . 文章在论及宋代上巳节多与清明节同时进行,节日活动内容也融合在一起时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 D . 文章列举唐代有司上书请高宗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说明了寒食节在唐代已得到官方的认可。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清明节作为国家法定假日,不是简单的几天假期。如何通过这一节日促进个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B . 唐朝对上巳节非常重视,特准文武百官放假游玩,甚至“每节赐钱五百十贯文,令度支支给”,这使得上巳节在唐朝时达到鼎盛。 C . 祭祖扫墓、添土修坟等清明习俗,在当今看来,也许有些可笑甚至迷信,但它在客观上可以慰藉心灵,促进个人内心世界的和谐。 D . 从清明节的发展流变来看,清明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其中蕴含的意蕴对当今中国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