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上·上海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作品的艺术价值的高下,就要看生活现实、作家心灵以及艺术作品这三者的结合,是不是和谐融洽,以及其和谐融洽的程度如何。真正的文艺批评,就应该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以及艺术作品当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研究。

    ②第一,作家的创作,总有他的意图,他总是对社会、对生活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主张,有所匡正才提起笔来的,但他的意图,又是包容在形象当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一般读者,不一定立刻就能抓住作者的用意和作品的客观思想,这即使对批评家来说也并不容易。别林斯基说过,那种以为把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说清楚是很容易的事的观念是不对的。只有具有同思考力相结合的深刻审美感觉的人才能做得到。这不但对于批评家而言很难,就是作家本人也不一定能说清楚,所以歌德也拒绝回答《浮士德》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再有,有些内容作家也只是艺术地感觉到了,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因此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说出来。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了《大雷雨》,他有没有像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意识到是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呢”?不见得。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读者希望批评家能够为他阐明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客观思想,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讲,(1)批评家起着______的作用。

    ③第二,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作用是把生活现实转化成艺术作品。实际上,从广泛的意义讲,一切作品都是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现实的,不但现实主义作品是这样,浪漫主义作品也是有现实内容的,甚至荒诞派的作品,它的一些想法尽管离奇古怪,也还是从生活里面引申出来的。不过有的是直接地反映生活,有的是间接地反映生活,当然还有正确的反映与歪曲的反映,这些反映的深浅的差别,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认识到的,这就又要仰仗于批评家了。而且作者反映生活,不是把生活直接搬上作品,它是经过了作者心灵的折射和有意识的加工改造的。歌德讲过,作家的作品,没有一个字不是他亲身体验过的,但他写出的事物,却没有一点与他体验过的生活完全相同。真实性的原则当然是不能违反的,但对真实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化。既不能因为生活是怎样的,就要求作品也要怎样。反过来也不能用作品来硬套生活。但是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撷取他的题材的?作品是不是正确地反映了生活?他要把生活引向哪里去?方向是不是符合生活的发展规律?一句话,批评是作品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读者通过作品来理解生活,认识生活。从这意义上,批评就是判断、检验的作用。

    ④第三,科学给人以知识,而艺术打动人的感情,给人以美、愉快、喜悦。高尔基说一切艺术作品,都贯穿了一个共同的追求,追求用语言和思想所抓不到的,就是连感觉都抓不到的一些秘密的东西,这就是美,就是使我们心花怒放的东西。艺术不单使人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有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还能向人们展示出艺术境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审美的作用。正因为有这种审美作用,才使它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格外的深入人心,格外的真切有力。所以契诃夫说,艺术家一喊,人们都会跟他走的。我们的艺术就要有这种力量,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但是,对于作品中的美来讲,必须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才能讲清楚,才能享受。这种欣赏能力,也不是所有读者都能具备的。因此,要使广大读者都能欣赏某一艺术作品的美,也有赖于批评家的辛勤劳动。批评家应通过自己独特的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作品中所包含的美,转变为比较容易欣赏、容易理解的美。在这意义上,(2)批评家起着______的作用。

    (摘编自钱谷融《谈文艺批评问题》)

    材料二

    文学批评向读者揭示文学作品的这些意义,不是凭空杜撰,也不是生硬拼贴,而是依靠批评家对读者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历史文化情境的了解。在整个文学批评活动进程中,批评家首先是作为一个文学接受者,参与普通读者的文学接受活动,而后才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从文学接受活动中所得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归纳、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批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告诉读者公众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主观好恶,而应该是根据一个时代的“普遍的理性法则”(别林斯基语),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普遍的理性法则”,就包含这个时代读者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包括他们的文学趣味和审美倾向等。这就需要批评家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入了解现实关系的各种变动,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把对现实人生和社会历史文化问题的思考,凝聚成一种理性的判断力,以之作为解读作品、评论得失的思想利器。文学批评被人称之为“运动着的美学”,也是这个意思。

    (摘编自於可训《回到文本,面向读者》)

    1. (1) 根据文意,用具有概括性的文字将材料一两处空白内容补充完整。

      批评家起着的作用。

      批评家起着的作用。

    2. (2) 阅读材料一,下列不能作为论据支持第②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托尔斯泰说:“要让我说出《战争与和平》的思想,除非我再写一遍给你看。” B . 有人问歌德:“你在《塔索》里,究竟要表现什么思想呢?”他说:“思想?我怎么知道。我所看见的只是塔索的生活。” C . 马尔克斯谈《百年孤独》时说:“你们所谓的魔幻,在我们拉美本来就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是我从小熟悉的。” D . 曹禺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
    3. (3) 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奥斯特洛夫斯基可以写出《大雷雨》,但是他意识不到作品可以表现“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说明文学批评比文学写作更艰难。 B . 艺术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过有的是间接地反映,有的是直接地反映,区别就在于是否经过了作者有意识地加工改造。 C . 批评家应该像普通读者一样参与文学接受活动,但是不能产生个人的主观好恶,而是应该按照公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去思考。 D . 文学批评被称为“运动着的美学”,正如“五四运动”后《红楼梦》批评由“旧红学”走向“新红学”,因为批评标准会随时代而变动。
    4. (4) 朱自清的《背影》以其对父子情感的真挚描绘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某高校一教授却以《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形象又很不潇洒”为由,认为其宣扬违法行为和病态审美,应将《背影》从教材中删除。其言论遭到各方的反对。请结合材料一、二中有关文学批评的观点,反驳该教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