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开学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儒教和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真正区别在于一个是个人的信仰,或者可称为教会信仰,而另一个是社会信仰,或者可称为国家信仰。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

    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时代开始,政治就是一种宗教。孔子在《春秋》这本书里,讲述了这种国家信仰。孔子把这本书命名为《春秋》,是因为书的目标是给出支配兴衰——国家的春天和秋天——的真正的道德原因。在这本书里孔子给出了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的历史概要,回溯了整个社会和文明的错乱颓败状态下的困苦和不幸,指出其真正原因在于事实上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没有他们对国家、对国家元首、对他们的统治者和君主的责任的真正性质的正确观念。

    在这本书里,孔子教导说,如同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所有普通关系和行为,除了利益和恐惧的基础动机之外,还有一种影响他们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一种高于所有利益和恐惧顾虑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责任;因此在所有人类社会的这一重要关系中,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民与国家或民族的首领之间的关系中,也有责任这种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来影响和鼓舞他们的行为。那么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于国家或者民族的首领,这一责任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在孔子时代之前的封建时代,由于半家族的社会秩序和政府形式,国家或多或少是一个家庭,人们并不特别感到他们对于国家首领的责任需要一个非常清楚和坚实的基础,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宗族或者家庭的成员,血缘纽带或者天生感情已经通过某种方式把他们和国家首领,也是他们宗族或家庭的高级成员,绑在一起。如我说过的那样,但在孔子时代,封建时代已经走到尽头;那时国家已经远非家庭可以比拟,那时国家的公民不再是组成一个宗族或家庭的成员。因此,这就需要为国家或者民族的人民忠于他们的统治者或君主的责任找一个新的、清楚的、理性的、坚实的基础。孔子在荣誉这个词里为这个责任找到了新基础。

    孔子讲述他的国家信仰的四个字是“名分大义”。我把他们翻译为荣誉和责任的重大原则。事实上,孔子教导的哲学和道德的整个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总结:君子的律法。孔子把君子的律法写作成文并发展成为宗教——国家宗教。这种国家宗教的信仰第一条款就是名分大义——荣誉和责任的原则——它也可以称为:荣誉的法典。

    在这一国家信仰里,不但国家,而且所有社会和文明的唯一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就是这一君子的律法、人的荣誉感。没有人的荣誉感,所有社会和文明会立即崩溃而无法存在。

    (摘选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材料二:

    在迄今为止的世界文化中,作为一种社会学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仍然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性的,这种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基本社会模式的独立性上。它为人类建立的基本社会模式不同于西方民主社会的社会模式,也不同于西方专制主义社会的社会模式,甚至也不同于西方社会主义者在自己的学说中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它有仅仅属于自己的对于社会及其社会关系的理解形式和处理形式,有自己独立的社会模式。它的社会模式是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存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武王克殷之后的周王朝是通过分封诸侯的形式建立起自己的整个国家的,得到分封的是其亲属和作为亲属对待的有功的大臣。这个“国”本身就是以一个“家”的形式存在的。直至现在,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国”和“家”还是作为一种同构关系来理解、来接受的。在我们的观念中,“国”就是一个大“家”,“家”就是一个小“国”,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几乎全部可以用家庭内部的血缘亲情关系来理解、来思考、来表现,反之亦然。实际上,这仍是儒家文化给我们建立起的社会观念。这种“国”与“家”的模式,不仅仅是一个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同时更是一个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家”完全被包含在“国”之内,“国”外无“家”。“国”外的“家”不是我们的“家”,而“家”则是“国”的组成部分。“国”是由一个个“家”组成的,“家”外无“国”,少一个“家”,“国”就受一点损害,当所有的“家”都脱离了“国”,“国”就不存在了。“家”和“国”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完全相同的,只有繁简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家”就是“国”的一种简化形式。这就为孔子建立自己的社会学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他是从分析、理解“家”的关系而分析、理解整个社会的关系的。正是在这种“家”、“国”同构的关系模式中,儒家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完整的社会学说,并且持续地影响着我们中国人的社会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

    (摘选自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与欧洲意义上的宗教不同,将儒教作为一种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信仰,是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贡献。 B . 在《春秋》这部书里,孔子分析了社会和文明错乱颓败状态的历史概要,指出其形成的原因是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 C . 孔子之前的时代,由血缘或感情纽带而形成的家族关系,使人们不能特别感受到他们对于国家首领责任的清楚而坚实的基础。 D .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基于武王克殷后所形成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存在形式,其基本社会模式具有独立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孔子把这本书的名字命名为《春秋》可以看出,他不但依此讲述国家信仰,还对这本书寄寓了支配国家兴衰的历史使命。 B . 从《春秋》这本书来看,忠君思想是一种高于所有利益和恐惧顾虑等基础动机,进而左右人类行为的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 C . 当封建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一个国家的公民不再是组成一个宗族或家庭的成员,这时孔子为臣民对君主的责任找到了新的基础。 D . 材料二中所说的儒家文化给我们建立起的“社会观念”与材料一中辜鸿铭把儒家思想看成是“社会信仰”,其内涵是相同的。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B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D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5) 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曾说“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请结合“差序格局”的相关理论,简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立论的侧重点各有何不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