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季氏①将伐颛臾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 ,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⑥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⑧。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材料二: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 , 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赡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荀子·臣道》
[注]:①季氏,季康子,名肥,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②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④先王,指周之先王。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⑥夫子,这里指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⑧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县。
-
(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虎兕出于柙 柙:关猛兽的笼子
B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通“嫉”,嫉妒
C . 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
D . 势齐则不壹 壹:统一
-
-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蟹六跪而二螯
B .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 . 故制礼义以分之 申之以孝悌之义
D . 此之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
-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B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C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
(4)
下列说法
不是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错误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④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⑤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②④⑥
D . ④⑤⑥
-
-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虽然仅三百多字,却是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全章可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冉有之言始,以孔子之驳终,孔子针对不同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作答,且都抓住要害,鞭辟入里,要言不烦,以理服人。
B . 材料一包含了孔子对季氏的谴责和对学生的教育两方面的内容,在与冉求、子路的谈话中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表现了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执著的追求。
C . 材料一具有非常浓厚的论辩色彩,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季氏攻打颛臾的战争决策,多方面论证季康子的错误,在其中运用了驳论、比喻论证、归纳推理等多种逻辑方法。
D . 先秦士子们的交际语言很多时候言在此而意在彼,比如材料一开头冉有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都是以此形成委婉含蓄的效果。
-
-
(6)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
-
(7)
请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的具体内容,说明:
①季氏为什么攻打颛臾?②这样做又会带来什么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