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开学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

    近年来,“交叉研究”成为呼声很高的热词,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研究”得到了大力提倡,学界甚至将“交叉研究”视为提升学术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际上,“交叉研究”并不一定是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同样存在着“交叉研究”的可能。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卫东研究员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以下简称“张著”)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交叉研究”特色的学术新作。

    首先,张著体现了学术热点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尽管铁路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自从交通史研究于近代诞生以来,铁路史研究便一直是这一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研究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交通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则因铁路是牵动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在如今中国的高铁建设成为国家一张靓丽名片的背景下,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势必进一步高涨并持续。“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其选题属区域史范畴自是不争,而区域史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始终是历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至今未曾稍歇。张著的两个核心语汇,一为“粤汉铁路”,一为“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皆在学术热点领域范围之内。

    其次,张著体现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以张著的两个核心词语来论,无论是“粤汉铁路”,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都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史领域的问题,同时也是特定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问题。于粤汉铁路而言,其在打通广东沿海与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之间经济交流沟通的脉络上,确实具有经济方面的重大价值。但是铁路的贯通,所打通的又岂止是经济呢?政治上、军事上、文化上的沟通与往还,也因此而更加顺畅。

    第三,张著体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所谓宏观研究,是指其将研究论题置于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无论是“粤汉铁路”这个物质性的具体物象,还是“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这个抽象性的文化现象,张著都是将其放到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宏大时代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剖析的。所谓微观研究,则指其通过对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细致的剖析,通过两者的交叉融合,从而将整个研究落于实处。仅以“湘米销粤”为例,便可清晰地看到其宏观思考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学术思路和研究途径。一方面“湘米销粤”在宏观层面上反映出湘、粤两省的经济形态差异之一斑,另一方面又从微观上考察了“湘米运粤”的细节性问题,如“湖南全省稻作面积产量及亩产比较”“1904—1933年湖南海关谷米出口情况”等诸多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更是细致入微,让我们从中了解这个时段湖南的稻作面积产量、亩产量、谷米出口数量等具体数据,从而分析出湖南省在这个时期中粮食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情况。

    (摘编自李文才《评〈粤汉铁路与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研究(1898—1937)〉》)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和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内的不同研究领域之间存在的“交叉研究”完全不同。 B . 铁路史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交通史研究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铁路是牵动中国社会面的重要事物。 C . “粤汉铁路”打通沿海与内陆,体现出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多方向的学术“交叉研究”。 D . 将物质性的“粤汉铁路”与抽象性的“近代湖南经济社会变迁”交叉融合,让整个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紧扣张著中体现的“交叉研究”特征,先总体概括,再从三个角度分条列述,思路清晰。 B . 文章在分析张著中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征时,既有抽象的概括,也有具体的阐释。 C . 文章最后一段列举具体数据,让读者了解了湖南在具体时段中粮食生产乃至经济运行的情况。 D . 文章在评论张著时,对书中具体内容的直接引用并不算多,更多的是向读者评述其宏观特征。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将文学现象的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进行交叉融合,是人们并不陌生的“交叉研究”形式。 B . 当下高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一张靓丽名片,这就意味着新一轮中国铁路史研究的热潮即将到来。 C . 人们对于粤汉铁路,更为明确的是它能带来经济价值,但其政治、文化、军事价值也不容忽视。 D . 张著对书中核心词语的讨论没有脱离历史变迁的大背景,可以窥见作家进行研究时的客观态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