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开学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能效显著,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举措,系统布局推进科普工作。《意见》强调新时代科普工作要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这彰显了党中央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新时代科普工作支撑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大局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3.2%,到2020年达到了10.56%。对比同期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2012年我国位列全球第34位,2021年上升到了第12位,上升幅度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幅度契合。从城市来看,作为我国在科学创新当中最为活跃也是最有成效的区域,上海、北京全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接近25%。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为科技创新事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对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摘编自扈永顺《提高科普服务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能力》)

    材料二:

    材料三:

    新时代的科普工作需要从“知识补课”转向“价值引领”,不能停留在传播和扩散科学知识这个“初级阶段”。科普的价值引领最终是对人的引领,为的是厚植科技创新的沃土,所以我们的科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同时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的科普更加需要关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的内容供给,因为群众在哪里,科普工作的重心就必须在哪里。

    科普需做到守正创新,守正是为了确保科学性,毕竟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科学性,那么这样的科普必然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创新则是为了让科普能够触达公众,而需要采用公众能够普遍接受的各种形式、平台、渠道等等对科学内容进行传播,正所谓“百工居肆已成其事”,否则就会曲高和寡,难以奏效,这包括创新创作理念,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以及评价形式等等。这也要求在创新的同时,科普还要通俗易懂,也就是用公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问题,其中就包括对专业术语进行转化等,当然通俗并不是要庸俗、低俗、媚俗以及流俗,否则科普就失去了价值引领的功能和作用。此外,做科普要打通最后一公里,需要放低身段,需要接地气,需要潜移默化地将科学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需要整合、融合、结合与契合公众的需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迎合,否则也会贬损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科普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在对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弘扬、科学思想的树立、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理性的倡导等方面,当然这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扩散的基础之上。但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传播科学知识,只告诉公众科学“是什么”,而没有拓展到科学“为什么”的维度,那么这样的科普可能还停留在只是让公众“知其然”的地步,远未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就此而言,科普的价值引领也需要让公众产生对科学的认同感。

    (摘编自王大鹏《科普价值引领应“以人民为中心”》)

    1.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普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才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创新型国家创造条件。 B .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10年间增长了3倍多,同期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次上升了22位,全民科学素质有明显的提升。 C . 科普工作需要接地气,但不意味着要迎合公众的需求,只有科学整合、融合、结合与契合公众的需求,才能正确发挥科普的价值引领功能。 D . 2017年至2021年,中国主办科普微信公众号及关注数逐年递增;中国主办科普App数量增长明显,而公众下载安装次数数据波动较大。
    2. (2) 下列不属于材料中提倡的科普宣传方法的一项是( )
      A . 以“喜迎二十大,科普向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同步启动,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把高精尖的科技成果带到公众身边。 B . “神舟十号”乘组在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开启中国首次太空授课,通过“天宫课堂”为全国数千万名中小学生演示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进行天地互动交流。 C . 居民小区为完成科普任务,在小区广场及小区大门处悬挂了显眼的科普标语,在保安室的橱窗旁精心地贴上了多篇内容详致、论述清晰的科普论文。 D . 网络上,一些院士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了科普领域的新“网红”。他们德高望重、腹笥充盈,具有极高科学素养以及丰富经验,效果奇佳。
    3. (3) 新时代背景下,应如何高效开展科普工作?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