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八上·衢江期末) 体悟红色精神。

    封闭的列车(节选)

    【奥地利】茨威格

    实现

        这一天,1917年3月15日,苏黎世图书馆的管理员感到十分奇怪。时针已经指向上午9点,而那位最准时的借书者每天固定坐的座位,现在却还空着。快9点半了,10点了,这个不知疲倦的读者还没有来,他不会再来了。因为在他来的路上,一位俄国朋友的谈话把他留住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俄国爆发革命的消息扰乱了他的计划。

        列宁刚开始是不愿意相信这个消息的,他被这一消息惊呆了。但随后他便迈着急促而迅速的步伐,走向了湖边的书报亭。在那里,在报馆门前,他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地等待着消息。事情是真的,消息是确凿的,而且他欢心地察觉到这消息一天比一天真实。起初,只是传言发生了宫廷革命,似乎还现了内阁更迭,然后传来了消息:沙皇被废黜,临时政府成立,召开了杜马会议,俄国自由了,政治犯得到了赦免——几年来他所梦想的一切,二十年来他在秘密组织里、在监狱里、在西伯利亚、在逃亡过程中致力奋斗的一切,如今都实现了。A他顿时觉得,在这次世界大战失去生命的数百万人,并没有白白死去。对他来讲,这些死者并不是无谓的牺牲品,而是为了一个新的自由、公正、永久和平的国度献身的殉道者,这个平时清醒而沉静的梦想家如今却像迷醉了似的。现在,坐在日内瓦、洛桑和伯尔尼小小房间里的其他几百名流亡者也在为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欢呼:终于可以回俄国了!他们不需要假护照,不需要假名字,也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沙皇的帝国去,而是以自由公民的身份回到那片自由之地。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自己少得可怜的行装,因为报上刊登了高尔基简明扼要的电报:“所有人都回家吧!”于是,他们向四面八方发出书信和电报:回家了,回家了!集合起来!团结起来!为了他们自觉悟以来就要奋斗毕生的事业——为了俄国革命而再次献身。

    封闭的列车

        上百万颗毁灭性的炮弹在世界大战中投射出来,工程师们在设计重量更大、破坏力更强、发射更远的炮弹。但是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颗炮弹比这趟列车射得更远、更能决定命运的了。这趟列车装载着这个世纪最危险、最坚定的革命者,此刻正从瑞士边境呼啸着穿越德国,前往彼得堡 , 到那儿去炸毁时代的秩序。

        这颗独特的炮弹、一趟有二等和三等车厢的列车在戈特马丁根停在线路上;妇女和孩子乘二等车厢,男人们乘三等车厢。一条粉笔线标明是中立区,它把俄国人的领地与两个德国军官的包厢分离开来,这两个军官是陪同运送这批活生生的烈性炸药的。列车没有发生任何情况,滚滚向前,穿越黑夜。只是在法兰克福,突然有几个德国士兵跑来——他们事先听到了俄国革命者要从这里经过的消息,而且还有几个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企图和这批旅行者攀谈,但都被拒绝上车。列宁知道得很清楚,在这德国的领土上哪怕只和一个德国人说一句话,也会替自己招来嫌疑。到了瑞典,他们受到热烈的欢迎,并在那里进了早餐,这些饿坏了的人都向餐桌拥去,餐桌上的黄油面包竟像奇迹般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早餐后,列宁才不得不为了换下那双沉重的矿工鞋去买一双新鞋和几件新衣服。现在终于到达俄国边境了。

    炮弹发射出了

         列宁在俄国土地上的第一个举动,充分显示出他的性格特点:他没有朝任何人看一眼,就一头埋进报纸堆里。虽然他已经有14年没有待在俄国,已经有14年没有见到自己的故土、国旗和士兵的军服,但是这位意志坚强的思想家不像其他人似的泪水泫然,也不像同来的妇女们似的去拥抱那些被弄得莫名其妙的士兵们。他首先要看的是报纸,是《真理报》,要检查一下这份报纸——他自己的报纸是否坚定地维护国际主义立场。不,它并未坚持足够的国际主义立场。B他气愤地把《真理报》揉成一团。报纸中还始终是“祖国”呀、“爱国主义”呀这样一些字眼,而他思想中的那种纯洁的革命却谈得很不够。他觉得,自己回来得正是时候,他要扭转舵轮,去实现自己的平生理想,不管是迎向胜利还是走向毁灭。但是,他能达到目的吗?他感到有点不安,也感到有点担忧。到了彼得格勒——当时这座城市还这样称呼,不过为时不会太长了——米留可夫不会立刻将他逮捕吗?对于这个问题,专程前来迎接他的两位朋友——加米涅夫和斯大林——在车厢里没有回答,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回答。他们只是在昏暗的车厢里露出明显的、神秘的微笑,在朦胧的灯光中显得有点隐隐约约。

        不过,事实却做了无声的回答。当列车驶进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时,车站前的广场上已经挤满成千上万的工人和来保护他的带着各种武器的卫队,他们正在等候这位流亡归来的人。《国际歌》骤然而起,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走出车站时,这个昨天还住在修鞋匠家里的人,已经被千百双手抓住,并把他高举到一辆装甲车上,探照灯从楼房和要塞射来,光线集中在他身上。他就在这辆装甲车上向人民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演说。大街小巷都在震动,不久之后,“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这一炮,击中和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

    注:①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目睹十月革命,著有《震撼世界的十天》。

    1. (1) 本文记述了列宁在第二次遭流放后历尽艰难回到俄国的经历,小文对作者选取的镜头进行梳理,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背景

      镜头内容

      实现……

      准备行装,奔走相告“回家去”

      封闭的列车

      在瑞典受到欢迎

      炮弹发射出去了

      回到国土后看报纸

    2. (2) 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翻译,结合全文,你认为哪一种译本更好?请简述理由。

      但他随即冲到湖边的一个报摊上,脚步短促、有力;在那儿,在报纸的编辑部门前,他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在等候着消息。(高中甫译)

      可是随后他迈开短促迅速的步履,赶往苏黎世湖滨的报亭,以后他几乎每个小时、每天都在那里和在报馆门前等候。(舒昌善译)

    3. (3) 本文在叙述和描写中,加上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是否违背传记真实性的特点?请任选一处划线句,简要阐述。
    4. (4) 请从以下名著中选择一部与本文进行联读,并阐述联读理由。(可从文体特点、内容主题、表现手法等任一角度阐述)

      A.《红星照耀中国》

      B.《长征》

      C.《飞向太空港》

      D.《名人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