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 , 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鬬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鬬,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徒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致,这里指招致,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中“致”的含义相同。 B . 坐,这里指判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中“坐”的含义相同。 C . 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或身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 . 畜,指畜养,与《寡人之于国也》中“鸡豚狗彘之畜”中“畜”的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孙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引荐见到秦孝公,告诉他富国强兵的计划。秦孝公很高兴,于是与他商议国家大势。 B . 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秦国。 C . 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认为是新法的约束力不足导致上层违犯,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来表现执行新法的决心。 D . 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治民要坚守信誉。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②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