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下·海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晋出公十七年 , 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B .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C .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D .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古代有多种纪年法,“晋出公十七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 . 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 C . “韩、魏翼而击之”的“翼”指两侧,与《鸿门宴》中“翼蔽沛公”相同。 D . 侯,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 .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便请求出使齐国。 C . 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 . 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

      ②“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5. (5) 韩、魏二子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请从文中找出动作描写的语句来加以佐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