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安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鲁迅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主要体现为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这种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继承了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的士大夫济世精神,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这一层面的理解,就等于将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和传统精神混淆起来,如此鲁迅也就与传统士大夫并无二致,“鲁迅文化”也就不成其为“鲁迅文化”了。

    鲁迅的思想来源和思想属性是与传统迥异的,也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像晚明时期李贽及公安派诸人那样,凭借原儒思想及生命力量在传统中反传统,而是以一种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来批判封建传统文化及其营造的“庸众”。但是,这并不影响鲁迅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相反,这种贡献是独一无二、极其宝贵的。推动社会前进的有两种力量:肯定的力量与否定的力量。肯定是对于社会善行的歌唱,否定是对社会恶行的批判,这两种力量都是正能量。我们都认为鲁迅终生的使命是破坏与批判,其实不破不立,这本身就是一种建设。对假恶丑的批判本身就表明对真善美理想的坚守。

    鲁迅的文化批判主要是来自于他对真善美的社会的追求,甚至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价值追求。最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高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每遇一事一人便用这理想主义的标准去衡量,便每每大觉失望,于是便成为了悲观主义者。鲁迅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就表明了这种最高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和文化理想。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

    对于现实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未来的正确程度,鲁迅的许多思想整整超前了一个世纪,其昔日所指正是今日所在。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这些命题不只是指向当下的,也是指向未来的,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也实现了,有的命题我们理解了但是并没有实现,有的命题我们不仅没有实现甚至也没有理解。这不只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与超前,也是由于我们与鲁迅思想存在的时差与异质。

    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和世界性的话题,我们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阅读鲁迅,理解鲁迅。当我们如梦初醒理解了某个思想难题时,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静静地接受我们的敬意。千年历史,百年风云,在跌宕起伏的文化演进中,我们庆幸有过鲁迅。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应该值得我们百倍的珍惜,让鲁迅活在当下。

    (摘自张福贵《“五四”新文化方向与鲁迅思想的精神指向》)

    材料二

    “欧西”(西方)的哪些东西是不合中国国情的?当时鲁迅主要讲了两条,一是只追求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损,旨趣流于中庸……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灵性之光,愈益就于黯淡。”二是西方的选举政治。鲁迅认为那种民主并不高明,“见于西方者不得已,横取而施之中国则非也”;而所谓议会则无非是“将事权言议,悉归奔走干进之徒,或至愚屯之富人,否亦善垄断之市侩,特以自长营膰,当列其班,况复掩自利之恶名,以福群之令誉”。这些想法很能体现青年鲁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刻思考。

    当然鲁迅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对他心目中的“新宗”和“人国”提出更具体的意见,因而不免有些空想的色彩,但他否定了“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的流行思潮,是无比深刻的。中国历史后来的发展充分证明了鲁迅这一思想的预见性和深刻性。

    鲁迅强调中国应当走自己的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社会,并且惟其如此,就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鲁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又一向强调采用“硬译”的方法,严防思想走样,产生误解。鲁迅赞成将外国的可用的思想中国化,但这种“化”绝不是一个译者就能完成的,而应当在充分研究深入思考之后,在从事了大量的实践之后。洋为中用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译者只要译得准确、以供大家参考就好。这也正表现了一种文化自信,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能消化。

    (摘自顾农《鲁迅的文化自信——兼谈五四文学精神》)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鲁迅受中国儒家思想流脉中士大夫济世精神影响,因而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执着于现在,具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 B . 鲁迅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于,终其一生对社会恶行进行批判,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 C . 鲁迅提出了许多攸关民族、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有的命题我们没有实现也没有理解,一个原因是鲁迅思想超前。 D . 鲁迅否定了言必称西方的流行思潮,认为西方有些东西不合中国国情,如西方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和对选举政治的崇拜。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鲁迅与传统士大夫有着很大区别,我们应准确理解鲁迅独异的思想与先锋的意识,不能将其与传统精神混为一谈。 B . 鲁迅屡屡对社会失望,但他对社会的悲观和绝望的反抗,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表现出理想主义价值追求。 C . 鲁迅主张翻译外国作品应采用“硬译”的方法,因为外国作品是供大家参考的,要译得准确,防止思想走样。 D . 鲁迅思想的超前和深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种精神资源,只要不断研读鲁迅,中国文化就能不断向前发展。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B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C . 每一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会改变。(《补白》) D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学界的三魂》)
    4. (4) 请对材料一的论证思路进行简要分析。
    5.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此证实鲁迅思想的超前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